推動「品質經濟」創新經濟發展動能

瀏覽數:4514


  這幾年各機構預測台灣經濟成長率呈現出期初展望看好,但事後下修,甚且連續兩年近腰斬的情況(圖1-3),結果的巨大落差除了讓經濟學者跌破眼鏡,對於廣大民眾而言大概只有一個”悶”字可形容。

 

 

  探究經濟預測失準且每況愈下的主要因素來自台灣經濟結構主要由民間消費和進出口貿易所組成的雙引擎成長模式,再加上投資這顆輔助引擎(圖4),台灣透過出口貿易的模式將進口貨物加工,增加其附加價值再轉出口,賺取中間價差,進口很高的比例來自於外部的需求,本身對進口需求並沒有非常龐大。而自2000年以後,出口貿易佔台灣GDP比例更是快速攀升至70% (圖5),經濟成長剩下單一引擎(出口),民間消費及投資缺乏動能,當外在國際景氣一有變動對台灣經濟成長衝擊立現,缺乏緩衝空間。

  此外,台灣經濟發展模式採取「快速跟隨式創新」(王振寰,2010),台灣的產業發展和創新,善於利用國際產業發展模組化和切割化的機會,切入價值鏈中的某些段落,利用專業化形成規模與效率優勢,再透過社會網絡和聚落關係,以分工網絡來強化這些段落的競爭力,同時依賴國家機器的政策和公共研發機構的介入,以「快速跟隨網絡」方式進行產業升級和創新。也就是從工研院一直到大型企業或中小企業,對於尖端科學研究較少關注與投入,而是探索和利用已經發展出來的科技,然後以進一步的工程技術開發與組織效率來發揚光大。台灣這種依賴工程、代工和大量生產的模式,而比較缺乏根本的創新的「快速跟隨式創新」已經走到極限,需要基礎科學和人文美學的介入,邁向根本性的創新,這需要整體配套的改變,而這正是台灣現今所缺乏的面向。因此,台灣的快速跟隨創新已達極致同時,也伴隨面對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這樣發展模式也造就高希均教授所言「低質化發展循環」(圖6),缺乏創新性只能追求價廉物美,發展到極致,產生許多「低」的各種短缺:「低」價格無法產生好產品、「低」薪水無法吸引優秀人才、「低」利潤無法產生資本累積、「低」稅收無法產生足夠的公共財及健全的財政,這樣的循環造成十餘年來台灣薪資難以提升的苦果(圖7)。反觀歐美國家走的是另一種「高質化發展循環」(圖8),透過大量投資研發與創新,並擁有企業家膽識與自信精神,以高品質產品帶動高競爭力產業,創造人民高所得,奠定經濟成長條件,營造整體高生活水平環境。在《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4月號〈A+企業的三個簡單法則〉文中內容可相佐證,其分析1996-2010年超過2.5萬家美國企業,歸納出獲得高資產利潤率的三個法則:(1)高品質重於低價格;(2)衝營收重於省成本;(3)沒有其他法則。

 

 

 

  大前研一在《品質國家》一書中提到,目前世界正在出現一種巨大變化,透過「擴大規模為目的」,以巨大經濟規模、巨量人口勞動力、低成本人事費用的工業國家模式,帶動21世紀之前全球經濟發展,以美國、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為代表的「巨量國家」,在2010年代後發展已無以為繼。現今時代依舊有國家能夠穩定成長,擁有高度的國際競爭力,並且維持高額人均 GDP,將會是以「提升品質為目的」的「品質國家」,這些國家以瑞士、新加坡、芬蘭、瑞典為代表,人口約300萬~1,000萬人的「開放式經濟小國」、擁有高額的人均GDP(人均GDP在400萬日圓以上),以高貿易比率、高直接投資比率、高移民流入率、低稅率塑造「招攬世界的吸引力」,每個品質國家皆擁有全球活躍的「品質企業」存在,強勢利用鄰國繁榮,匯集高附加價值與高生產力人才,具有將世界繁榮納為己有的能耐。這些「小國的魅力」也是大家近幾年熱衷討論的議題,像是芬蘭的憤怒鳥、丹麥的EGO、瑞典的IKEA、挪威的漁業、比利時的Godiva等代表性產業,這些小國從通訊IT軟硬體產業、傳統製造、農漁業改良、零售服務到食品,透過「高品質」來扭轉其人口較少、資源缺乏、邊陲劣勢,利用一個個「品質企業」發展「品質經濟」,作為其獨特性之經濟產業發展模式與競爭優勢構築策略,使其能夠突破資本與市場規模的限制,晉身全球領導地位。

  當然「品質經濟」所談的品質與以前的內涵有所不同。20世紀中期前所謂品質大都是指產品品質、品質標準、服務品質等所謂個體「小q」。然為做好「小q」企業須花費龐大成本,需要有系統方式來執行,因此在80年代中期開始推動全面品質管理(TQM),這時品質指的是顧客滿意與顧客價值。為了追求顧客滿意與價值,需要做到全員參與品質活動,持續改善品質,建立完整的品質標準與品質管理系統。為使TQM能有持續精進動力,除了追求顧客滿意與價值,更要尋求企業的卓越經營績效,也就是要謀求經營品質(business quality)。品質發展至此已從小q變成「大Q」,面對當前競爭環境,企業須藉由創新,不斷推出創新產品,或者產品品質具有創新屬性,透過創新流程、創新經營模式等經營品質以能吸引顧客,滿足其潛在需求或好奇心,為公司經營帶來利益。此外,顧客越來越重視消費者意識與環境意識,綠色產品、環境品質、節能減碳、產品責任及社會責任等越來越擴大納入品質涵蓋範圍中。品質的定義由產品、流程、系統、企業經營、創新品質,擴展到社會、國家及人類生活等等,與這些廣義品質之追求有關的活動均是品質之經濟活動。因此我們可初步定義「品質經濟」為:

  為了維持品質、改善品質、提升品質,以及追求廣義品質而所從事的品質管理、品質改善活動,以及促進廣義品質發展之相關企業活動等,均是所屬之範疇。而相關的品質活動與品質決策之結果應以金錢或財貨來衡量其價值(monetary value)。(楊錦洲,2014)

美國品管大師Crosby於70年代提出「品質是無價的」(quality is free),其意義可從兩方面解讀,反面來看,當品質不良時須付出很大代價,所以Crosby強調品質是零不良(zero defect);但正面來看,提升品質所付出的費用是可以長期獲得回饋,甚至有超過預期的回收。若以金錢來衡量品質價值,品質經濟就與成本(cost)、利益(benefits)、營收(revenues)、利潤(profits)有關。這四者的關係可化為數學式為:

  利潤(profits)=營收(revenues)-成本(cost)。

  利益(benefits)則涵蓋有形的利潤(profits)及無形的顧客/品牌價值(value)。

利潤(profits)要提升必須要從提高營收(revenues)或降低成本(cost)著手。品質成本早在50年代、60年代就被品管專家提出,著名品質大師Juran定義「品質成本」是指:

  為了維持品質水準或提升品質水準,所需採取之品質活動而所付出之成本,以及由於產品/服務之品質不良在公司內部及公司外部所造成之損失之總和稱之為「品質成本」。

  傳統上把品質成本分成四類,即「預防成本」(指所有預防產品或服務產生缺陷而設計及從事之活動的費用)、「鑑定成本」(所有用於確保量測和評估產品與服務品質之符合性之費用)、「內部失敗成本」(在產品或服務移交給客戶之前,因缺陷而發生之費用)及「外部失敗成本」(在產品或服務遞交給客戶之後,因發現缺陷而發生之費用),但這樣的分法無法涵蓋所有品質成本,只能針對購買公司不良產品/服務之顧客,未考量未購買公司產品/服務之流失顧客,這些屬於「隱藏成本」,其中可再細分為因品質有問題而未立即發覺所造成的所有損失之「失敗衍生成本」及「估計的隱藏成本」,企業比較能夠控制的「失敗衍生成本」,相較於前面五類品質成本,「估計的隱藏成本」造成對公司的影響最鉅大,如專利侵權賠償金。另以近期馬航MH370失事為例,因品質失誤除須付出巨額賠償金外,商譽損失造成大量顧客流失更是其瀕臨倒閉主因。

  相較於品質成本的探討,提高營收(revenues)這塊探討就急需強化,雖然大家認同「優異的品質會帶來良好的營收與獲利」,日本企業即於70-80年代藉由優異品質贏取全球市場,但近幾年也有人提出「過度品質也是種浪費」,尤其處在過度消費的現在,因此「品質是要滿足顧客需求與期望」之定義與做法就此而生,如果顧客只是短暫使用產品即丟棄,便宜即是顧客需求重點,堅固耐用就變成一種浪費,況且這樣的品質設計也無法提供顧客所能接受價格之成本結構。另外,亦有藉由「魅力品質」方式提供具吸引顧客之品質屬性或品質項目,試圖區隔市場,提高同業模仿難度。創新品質也屬於魅力品質一環,從軟硬體上創新加上人性化設計,形成感質商品或服務,以價值超越純粹商品或服務定價方式。

  品質的維持、提升與創造的確能帶來經濟利益,傳統上品質經濟的考量偏重於損失方面,重點在品質成本,因此品質活動強調的是品質控制(quality control),接著進展到TQM時,強調的是顧客滿意,進而創造顧客忠誠度(customer loyality),讓公司能持續獲利。當企業體會到「品質」能帶來經濟價值時,品質活動也從品質控制轉變到品質管理(quality management)。進入到新世紀,傳統品質的經濟考量已走入CP值競爭的死胡同,形成「低質化」競爭,要跳脫朝向「高質化」競爭,必須要創造顧客價值,提升產品品級價值,塑造高值化精品,融入體驗、人因人性化「感質」元素、「環境品質」、「企業責任」,發展到人物境共生之「永續品質」,才能真正具備未來競爭優勢,擁有持續性的經濟利益。藉由「品質經濟」帶領新世代企業找出發展動能之道,建構品質永續發展環境,打破台灣「悶」經濟現況。

參考文獻

1.王振寰(2010年),《追趕的極限:台灣的經濟轉型與創新》,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王健全(2014年),「須改弦易轍的產業政策」,發表於〈2014年于宗先院士公共政策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2014年5月2日,台北。

3.吳中書(2014年),「當前物價問題之探討」,發表於〈2014年于宗先院士公共政策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2014年5月2日,台北。

4.高希均(2013年),〈臺灣的物價真便宜-使我緊張多於興奮〉,遠見雜誌2013年12月號,台北。

5.楊錦洲,「品質經濟」,發表於〈品質經濟論壇〉,品質學會,2014年1月15日,台北。

6.〈國內外經濟情勢分析〉,經濟部研究發展委員會,台北。

7.〈臺灣重要經濟變動指標〉,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台北。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