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鯛之危機與轉機

- 撰文者:
- 2015/06/25 瀏覽數:3579
台灣鯛的美味是無庸置疑的,但若說台灣鯛等於是吳郭魚可能要跌破許多人的眼鏡,甚至無法置信這樣的說法。吳郭魚原產自非洲,1946年由吳輝及郭啟章兩位先生從新加坡引進;後人為紀念兩人引進的貢獻,特別以兩位的姓氏來命名為「吳郭魚」。
吳郭魚對於台灣消費市場而言是一種相當普遍的食用魚種,許多自助餐店或中式餐廳內都可以看到它。早年因吳郭魚養殖方式採用農漁牧綜合有機經營的方式,造成「吳郭魚是取食豬糞和雞鴨糞」的負面消費印象,加上海水養殖和進口魚種等其他替代魚種的增加,以及消費者求新求變和偏好的改變,致使吳郭魚在國內消費者心目中被視為下等魚種。
同時,在過去漁政單位也未特別注意與輔導的情況下,自然使吳郭魚的魚價長期低落且欲振乏力。但近年來,台灣鯛搖身成為明星商品,為台灣賺進不少外匯,漁政研究試驗單位、產業公協會及相關及專家們投入許多心力。
吳郭魚飼養容易,魚種本身具有很強的環境適應力及對病害抵抗力強,所以,很受養殖業者青睞,但也由於養殖容易,國際上也越來越多國家也參與這個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目前產量第一的國家是中國,台灣產量雖不及其他國家,但卻可以品質來取勝,台灣鯛的特性是魚肉本身肉質鮮潤無細刺,很受消費者歡迎,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及中東部分國家都是的主要輸入國。
近年來,在國內產官學的努力下,逐步打開了國際市場,並使得台灣所養殖的吳郭魚廣被各方所接受。為了建立台灣自身的優質漁業品牌,在種苗繁殖技術、養成技術、飼料配方、加工技術等各方面的努力下,經多次改良後,終於成功培育出更優質的吳郭魚,在正式命名為「台灣鯛」後,並進軍國際市場,相信「台灣鯛」將會創造出台灣另一個漁業養殖的新契機。
原本一片看好的國際市場商機,無奈在2013年10月25日韓國電視媒體「食物的X檔案」的一份錯誤報導播出,原本在韓國人心中台灣雕是一種很「親民」的魚,不論品質與價格上,頗能符合他們的需求,卻因韓國媒體以剪接的手法造成韓國消費者誤以為台灣鯛飼養環境髒亂不堪,且台灣鯛是台灣人所不吃的魚種,種種錯誤的觀念傳導,造成韓國消費者信心潰堤,造成台灣業者及韓國的進口商莫大損失。
透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台灣鯛協會及業者的多方努力下,邀集了韓國媒體及主要進口廠商組團來台灣考察;幾天的走訪行程,從生產專區、加工處理廠、量販市場或者到末端的消費市場,不論是在生產區、甚至在餐廳品嘗以台灣鯛為食材的料理、他們細心的觀察每項細節及不斷與國內產官業界進行交流,幾天下來完全顛覆了原先對台灣鯛的錯誤印象,也非常佩服台灣的養殖技術與品質提升所做的努力,他們真的是被媒體給誤導了,也誠摯地對此事件提出相關建議,將建議整理如下︰
- 如有遇有類似不公正之報導,建議我國政府單位當下應積極的主動提出有力證據說明。例如像魚的生產環境、飼養過程、相關的國際認驗證等證明文件等,造冊或拍攝成DV,能迅速提出說明,以穩固消費者之信心,勿讓事情延宕過久而演成以訛傳訛之事實,事後再來彌補已無濟於事。
- 透過多方管道、重建韓國消費者信心:藉由即將來臨4月及5月在韓國首爾或者釜山等國際性食品相關大展,台灣能組團前往,透過名人到場加持,強力推銷台灣鯛,此行的韓國團長OCEAN21總編輯允諾會透過其私人關係,邀請韓國政府官員,前往台灣館給予支持;透過展覽的行銷,亦可直接面對客戶;透過烹飪教學或現場試吃活動等宣傳,增加消費產品的熟悉度,間接提升購買之意願。
- 台灣的業者應多運用媒體,透過正向報導台灣鯛之相關資訊,例如台灣鯛本身體質優良,不須用藥飼養,富含豐富之營養價值,以令人可安心食用的產品為訴求,並透過政治人物或專業名人之代言等各種方式達到直接或間接行銷。
- 韓國的市場獨特性,台灣鯛的食用途徑都是透過飯店的自助式餐點或者宴會自助式餐會時用到,一般消費者很難於市面上購買到,如何增加當地消費者購買管道及增加食用料理的傳達,對於市場需求或更加擴增;另外,也建議可邀請韓國飯店主廚也來台考察,加深他們對於產品的認知與了解,希望透過體驗的感動,達到更好的行銷模式。
- 韓國業者也特別提醒若能在包裝上的說明,若能以多國語言一起呈現,消費者會更能認同這項商品,並認為這是各國都會食用的商品,會更具信心。強調商品的品質,是安心及安全的食品。
- 邀訪當地飯店業者的主廚來台交流學習,讓消費者能更了解產品之特性或研發新的新產品(刺激食材需求),該項產品在韓國更廣泛的被運用,增加其內需的需要。
MIT不僅是台灣的製造業的行銷保證,這樣的品質認同也適用於農漁產業;透過這個事件,邀請主要韓國主要進口商及通路商,也帶來了不同的韓國媒體前來考察,希望能導正他們的錯誤觀念。
而此次台灣鯛的錯誤報導是唯一的案例,未來台灣農漁業更應秉持著品質第一的自信,做好國際行銷產品資訊管道,杜絕所有的負面的事件,也透過各種資訊的廣宣,包括國外媒體及貿易商的邀請,來台實地深入了解產品資訊及辦理交流活動,台灣農貿必能重新屹立於國際市場。
AKM農業資訊平台
AKM農業訊平台由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所經營,旨在整合過去合作的產、官、學、研顧問專家,提供青年農民、產銷班、農民團體、農企業客製化的服務,進而提昇農業附加價值與生產力,共同開創台灣新農業時代。同時,將台灣農業科技實力擴散至海外,促進國際媒合交流,接軌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泰國、印尼、日本、澳洲等農產貿易市場。
猜你喜歡

傳統水產加工廠過去只負責生產未建立品牌,僅能以低價銷售到行口、傳統市場或外銷,儘管有利潤,因原物料成本提高,隨時面臨停業危機。但溪和水產積極轉型塑造品牌、創新體驗、研發新經營模式,除了美味與品質兼顧外,也讓更多人了解到宜蘭豐富的海洋文化以及生態資源。

石斑魚龐大的商機,近年來吸引大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以培植,如今台灣面臨大陸養殖技術已全面崛起的強勢挑戰,石斑養殖產業具有高度隱憂,如何開拓大陸以外的市場,已經成為石斑產業無法迴避的問題了。

「魚之達人」水產譚佑軍可以說是魚專家,而他對「鯖魚」則情有獨鍾。這背後隱藏他對漁夫父親的孺慕之情,由於這股思親的情懷,讓他轉化為創新服務的力量,以不用熬煮、兼顧美味與健康的「尚鯖即時鍋」擄獲外食軍團的心。

食品製造業轉型服務化,賦予NG(分級魚貨)鯖魚新商業價值,以科技穩定產品品質,研發常溫即食包裝保存技術,並結合在地小農食材,創造保有食材美觀、口感及營養價值,無防腐劑之常溫即食鍋物。

翻轉歷史悠久的漁村成為多功能觀光勝地,使水產業成為該市經濟的重要一級產業,高雄興達港是轉型發展成功案例之一,結合在地特色觀光休閒文化,融入生態、產業、科技、休閒及文化等元素,轉化成新興的現代漁港,周遭形塑成「台灣海洋產業聚落園區」,創造出一套屬於興達港的魚文化。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