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時,筆者有時會看看一些專業期刊或著作,有時會看看一些宗教哲學信仰之類的書籍,有時也會環顧四周所發生的一切,然後進行一連串漫無邊際的思考,豁然間就會有一些新的想法跳躍出來,初期可能不是很成熟,但在很短的時間裡,會利用一些歸納的方法進行重整,讓這個想法具有邏輯化與系統化,形成一套管理的理論,做為企業運作架構體系的參考。
例如:人材、人裁至人財,而後人才。這樣的思維與架構,就是這樣發展下來的,而這套理論在筆者授專案管理課程時,尤其是專案人力資源管理時,幾乎都會談論這樣的一個運作體系,而這已經是多年來一直都在進行的事。
一往如常,某日筆者在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感於最近發生的事情,開始認真的思考,當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對」真的就會對企業、組織更甚於專案工作者產生正面的效益嗎?並且能從中創造所謂的高附加價值嗎?而高附加價值所闡述的到底是需無飄渺的理論,亦或是可被實踐的一套作為?
當下,有所質疑。
總覺得這樣應該還不足,還欠缺了某樣最重要的元素,而當時找不出適當的詞來描述,這個缺少的關鍵元素到底為何!
當公車的下車鈴響起,司機按照程序開始將車速減速,並將車子依照規定停靠至站牌,按下車門開關,讓車上的旅客下車,並讓乘車的旅客可以上車。這是一個重複的動作(工作),日復一日。
突然間,一位年長者緩步的上車,上車後對著司機說:你沒有停到位,造成我上車的不便,就算你有再好的服務品質,提供再好的乘車舒適度,也是枉然!
聽到這樣的一句話,讓筆者找到了問題的癥結點了。
那就是:做到位。
做好、做對,卻沒有做到位,也就沒有辦法迎合顧客的期望,當然也就達不到所謂的「客戶滿意」這件事。
而「做到位」這件事情,卻極少被提及,但卻也是最多表徵「高附加價值」的核心關鍵。
要能夠在競爭激烈的紅海中,能夠脫穎而出,並贏得顧客的信賴度與忠誠度,創造高附加價值的服務內涵,「做到位」就是源頭與本質,而企業的創新價值也就是由「做到位」所持續延伸的服務內涵,包括:體現顧客的立場、關懷顧客所需要的服務…等等。
如果,用1-100分的方式來評估:做好、做對、做到位,這三項指標的評量落點,那麼:做好是60分,做對是90分,做到位則是101分。價值如何並凸顯出來,就是要由「做到位」來彰顯。
就這三項的內涵由筆者提出更進一步的理解與認識,提供給各位作為參考。
「做好」是:流程管理的必然產出,這是一般管理程序的基本。做好,是理所當然;做不好,就要先檢討流程有沒有問題,再來檢討人的問題。
「做對」是:承諾品質的負責表現,這是品質保證的一環,也是當責的最佳表現。
「做到位」是:顧客滿意的最高服務體現,以同理心對待顧客的期望,並創造出符合顧客所需的價值,讓這項服務的提供有到位,並讓顧客感覺到「揪感心」,足矣。
以前述所舉的例子,司機把公車開好這件事,就涵蓋了「做好」與「做對」這二個部份。
司機在行駛前,必需依照組織政策,將車輛的狀態透過評估表進行查驗,檢核該輛公車的狀態是否良好?是否可提供行駛的用途?而後,在行駛的過程中,亦必需配合組織的品質承諾,行駛期間不能過快或過慢,造成行駛過程中品質的不穩定性,影響外觀條件的服務品質;而公車停靠站時,有無站在搭乘者的角度思考,提供便利條件的上、下車,則是服務品質的關鍵,「做到位」就是內在省思的服務品質,唯有透過「同理心」替他人著想,才是整個服務價值的關鍵地位,讓被服務的搭車者能感受到提供服務廠商的貼心與關懷。
提供過多的服務型態與內容,倘沒有契合顧客所需,而強行提供,這樣的服務模式不僅造成服務成本的浪費,同時也沒有收到顧客正面的回應,更甚者會影響到整體組織的運作流程,增加無謂的管理作為,而得不償失。
所以:事情不僅要做好、做對,更要做到位;否則一切都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