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錦樹用Life style來賺錢 汲取生活體驗+夢想調味的風格創業

瀏覽數:6058
關鍵字:


【文/李奕昀】

 

  台北民生社區1967年獲得美國援助,是全台第1個美式示範社區;低矮的公寓、樹蔭和喬木布滿街道兩側,走在民生社區街道有別於台北都心的緊張氛圍,因而顯露它的悠然、靜謐,所以常有人把富錦街比喻成東京的麻布十番。富錦街上有許多文青、名媛追捧的風格小店,例如《第36個故事》的朵兒咖啡館(於2015年3月歇業)、齊云生活美學館,還有數不清的早午餐、咖啡店等,這幾年許多具有獨特選品能力的風格商家陸續進駐,好比鄰近民權公園的「富錦樹」就在2012年正式開張;創立這家充滿日系風格的生活服飾雜貨店,吳羽傑起初的想法很簡單:想要開一間漂亮、舒服,又可以做長、做久的一個社區型商店。

  吳羽傑(Jay Wu)畢業於日本立教大學研究所Business Design,18歲時住過富錦街一陣子,也算是半個民生社區的居民,歷經日本求學、外商公司的工作經驗後,最後還是想要回到民生社區;一個離家近一點的地方開創自己的事業。「我覺得富錦樹這個品牌給人家的感覺,就是要舒服,可以讓人待很久、沒有壓力。站在經營者角度來說,不靠短期獲利,做一個可以永續經營的在地品牌,是不容易的。」概念很簡單,但「深耕」這條路該從哪裡開始?吳羽傑決定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圈當起點。

  吳羽傑時常旅行,也有旅日的經驗,國外成熟的社區生活圈,最讓他有家的感受。品牌的靈感來自美國加州Santa Monica一條不知名的街道,「國外有很多適合散步的街道,富錦街就很接近這種感覺,我那時候就想:『為什麼要跑到國外體驗,台灣也有啊!』」

  他回憶起幾年前富錦街的行道樹和住家時常「互相爭地」:「以前這裡常常被超蓋的屋簷或是陽台佔去人行道,室內採光更不用說了,根本讓陽光進不去屋子裡。採光不好就顯得陰暗,後來為了開店,我們大膽把超建的屋簷拆掉、打掉一樓陽台上的圍牆、圍欄;原本房東很反彈,不過他看到我們讓出空間增加植栽美化後,態度就比較軟化了。後來其他分店的房東看到這樣的改造,還主動願意把店面出租給我們。」

創業靠堅持打底 夢想調味

  老房子翻修花了吳羽傑很多時間,別人花半年,他花了一年半;選品又只挑好東西,還要面對剛營業時的業績壓力,過程當中不免有人質疑富錦樹做不做得起來?吳羽傑自己這樣看:「最大的失去其實就是收掉而已。但是過程中有個聲音會一直出來:『如果這個商圈沒有人來的話,要不要繼續堅持做下去?』這些(願景)都是需要被看見的,我很清楚這可以做,但我的夥伴也要有這樣的信心。」吳羽傑夠了解自己的文化優勢,來自於他的家庭教育、學術背景、工作經歷的養成,因此富錦樹很特別,是「先有人才展店」。

  「我很幸運,起初是因為一群朋友常聚在一起,彼此都很懂這些事,在快速的討論之下,我們沒有花太多時間就決策準備執行了。」這些氣味相投的同好,成為日後的核心幹部,所以富錦樹可以從生活雜貨跨足到台式按摩也不令人驚訝。「台式按摩的店長,我跟他認識3、4年,也是覺得可以做,就籌備展店。」吳羽傑坦言創業動機並不是因為要開那些店才去挖角、找人,而是因為富錦樹做起來之後,慢慢認識一些不同領域的人,才考慮開分店。他開玩笑說:「我不趕快開店,這些人沒有工作做呢!」所以一有獲利,他就趕緊拓點。

  連同8月初富錦樹新開幕的生蠔店在內,已有10家店面。不過密集籌設7家分店是去(2014)年才開始的事,平均一個半月就有一個新門市成立。相較於其他微型創業,都是小小一間,一、兩個人在做,「廚師還要兼外場、打掃,要拓店就缺乏人事基礎和財務專業,所以擴張很困難啊!」對於吳羽傑來說,最大的失去不是把店收掉,而是不敢把夢作大!

創業成軍3年亟待整合

  創業除了敢夢,更重要的是夥伴。吳羽傑在尋找合作夥伴時,也會問一問對方有沒有夢想或是對工作成就有所期待,他認為這是區分「勞動者」和「工作者」的差別。吳羽傑對事業很有想像力,他不希望夥伴只是餬口飯吃而已,早期的核心成員,因為志同道合,所以組織溝通順暢,他也授權讓各店自主管理,不過接下來富錦樹已經邁入整合階段,他開始意識應該要建立一套求才標準,所以希望核心幹部可以跟他有一樣的願景;至於在這個階段想要離開的,他也大方接受,因他不愛台灣傳統職場那一套迂迴的表達方式。

  過去吳羽傑待過以能力取向的美商公司,他清楚地觀察公司因為創新獲利,可以很快把獲利回饋給員工。「美商的雇主敢給也敢要,能力和回報是等價的。我那時覺得在美商努力就馬上就有薪資的回饋這點很好,所以後來在公司創立初期,就採雙週給薪制,結果員工很不習慣。」

  他的出發點是想要激勵員工,讓他們趕快領到薪水,不過員工一般會擔心工作權沒有保障、縮短績效考核時間,或是太快把薪水花掉,所以後來大家又投票調回台灣普遍採用的月薪制。一旁的品牌公關鈴木真知子卻表示:「現在想起來,又很希望回到雙週制,這樣才不會月初就把整個月的薪水花光。」其實雙週給薪的會計作業比較繁瑣,不過吳羽傑認為假如員工覺得不錯,那麻煩一點也不要緊。

價值再造 生活是Know-how

  「讓好東西有價值」是吳羽傑創業的核心態度之一,這樣的堅持源自任職於統一集團時,和主管拜會優衣庫設計師佐藤可士和的衝擊。當時他們要求佐藤可士和出「CP值很高」的設計,結果設計師回應讓他們一愣:「要多好我都可以做得出來,但是好東西是貴的、有價值的。」設計師的不妥協,翻轉了他對價值的認定。

  回到生活體驗來談,吳羽傑覺得台灣消費市場最大的問題不一定是沒有錢,而是對於價值感的認知不足;簡單地說,就是財富並沒有讓價值觀提升。「所以很多人到餐廳吃飯,還是習慣自己帶酒,酒水的錢不想給餐廳賺,但是餐廳提供的服務不只有桌上的菜餚,包含店內布置、人事成本等,這樣的消費觀很難養得起像國外那些知名的老餐廳;因為大家還是追求便宜、追求CP值。」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5年8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