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中小企業?各國有其不同認定標準,我國自1967年起配合現實社會變遷不斷更新與修正,依據我國行政院所核定之中小企業認定標準,現行我國中小企業可以營業額或是員工人數來認定,製造業、營造業、礦業及土石採取業實收資本新台幣8000萬下,其他行業前一年度營業額新台幣1億元以下者。
或是各機關基於輔導業務之性質,得採經常雇用員工數為中小企業認定基準,亦即上述前列三項行業經常雇用員工未滿200人,其他行業未滿100人者。
長期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就以中小企業為主,2013年我國中小企業有1,331,182家,佔全體企業97.64%;中小企業是我國就業市場中最重要的支撐,我國2013年中小企業就業人數有8,580,000人,占我國就業人數的78.30%,可見中小企業對我國的重要程度,所以中小企業應如何在大環境不景氣中站穩腳步,如何在市場競爭中異軍突起,對於我國絕對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考量。
過去我國讓人津津樂道的經濟奇蹟,無論是在促進經濟成長、創造就業機會、拓展對外貿易等方面,無庸置疑的,主要就是仰賴我國充滿韌性、具效率、運作靈活的中小企業所累積。我國中小企業具組織精簡,反應快速,小而美之特點。
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國中小企業常見以家族式經營,組織結構建立在親屬關係之上,使得我國中小企業更具凝聚力,造就我國中小企業具韌性與彈性的重要特質,這重要特質是我國中小企業的競爭利器。
不過相對來看,中小企業規模小、資源少,經濟基礎較弱,抗風險能力較低,在發展過程中當然面臨重重考驗。我國中小企業對其自身優、劣勢的考量,面對現今競爭態勢與未來市場走向的見招拆招,不只是短時間的生存,更應考慮未來發展,以下觀察可供參考。
- 認清形勢
為了企業生存與發展,企業領導者應利用企業內在診斷,盤點自身核心能力與可用資源,並考量外在環境以作為未來企業走向的參考,思考可投入的市場,如綠色資源、少子化或是高齡化社會所帶來的商機,但絕不是沒頭沒腦的衝動決定、賭上身家投入未知市場,或單純只為了提升附加價值而創建自有品牌…等,所有的決策都需要整體性的考量。
面對未來,創新勢在必行,但必須審慎為之。正所謂萬事起頭難,但是事在人為,無論面臨任何資源配置的決策,首先,人才是絕對合算的投資,全球頂尖標竿企業個案與各項經管研究皆可見證明,企業在面對任何競爭時,人力的多寡及其素質之高低,常常就是勝負關鍵所在。
相較於大企業,中小企業其所擁有的資源有限,而且人力素質亦通常較低,內部成長績效較不易展現,所以建議中小企業領導者可多利用外部成長方式提升人力素質。
另外,根據國內外經管學者的各項相關研究,領導者的支持或是領導作為在企業創新與營運績效通常都具顯著的正相關,企業不可不重視。
- 跨界轉型
較原始的管理理論常聚焦於獲得長期競爭優勢,重視經濟規模,或是延伸產品生命週期,就能保持獲利與擴張,但是處於現在這個產業變動劇烈的時代,因為資訊科技之發展,產業疆界逐漸模糊、強力競爭者可能突然出現,所處市場可能突然消失,所以應致力於跨界轉型。
所謂跨界絕不只是多角化經營,而是依自身的核心能力來規劃新發展策略,將觸角伸向本業以外的新領域及新產業,或是異業結合來進行以強化核心本業競爭力的整合發展。
可以透過企業間合作,如數位科技的導入、服飾產品與文創設計合作、或是產業界、學界、研究單位間合作…等都包含,跨界聚焦於經驗整合、配套與創新產品。
轉型是指企業整體營運模式、經營方向及其組織構面、資源配置的重大變革。重點是創造可面對未來市場及客戶需求的營運模式。轉換企業資源投入或是跑道,或是因應未來市場潮流,如工業4.0,參照企業資源提早開始投入大數據、物聯網等方向。
跨界與轉型密不可分,如現今我國政策所導引之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與國際化、傳產業特色化,聚焦於產業創新升級。
- 政府資源利用
為利於我國產業發展,政府有多項政策與措施可協助,中小企業資源較缺乏,建議中小企業廠商在面臨發展困境初期,就可多利用我國政府的各項輔導補助措施,針對不同的產業,無論是技術、產品、人才、行銷等項目。
以生技產品或是服務來說,可提出計畫申請政府經費,分攤研發資金與風險,如工業局96年起即推動之「生物技術研發成果產業化輔導計畫」,以補助生物技術相關廠商研發資金方式,鼓勵業者自主引進學研界生技研發成果並加以產業化,或是利用其他政策性之補助與措施。
【參考文獻】
- 動態競爭優勢時代-在跨界變局中割捨+轉型+勝出的策略,Rita Gunther McGrath,2014年10月
- 2014中小企業白皮書,經濟部工業局,2014年8月
- 企業轉型策略、執行力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石化工業為例,黃良志、李燕華、葉榮義,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