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APP進行動態管理-以道路施工通報應用為例

瀏覽數:5831


  根據資策會FIND結合Mobile First於2015年3、4月間調查數據顯示,臺灣12歲(含)以上民眾,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者已達到1,604萬人,約每4人便有3人為行動裝置使用者,設備普及率已達全台人口約73.4%。行動裝置的普及化再加上不受限各種應用開發的APP持續問世,行動裝置的發展不僅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越來越便利,也讓許多企業內的應用推陳出新。不僅員工可用來處理緊急公務,主管也能透過行動裝置進行即時管理,對客戶的服務也因此增加多元的管道。行動裝置不受地域限制的優勢,早已在民間成為溝通、管理與服務的重要工具。
  相較於民間對於行動裝置的應用發展,目前許多公部門對於行動裝置APP的發展應用大多由政績行銷的角度出發,多在於提供許多便民服務功能應用的APP,以期讓機關的施政成果可以讓民眾感受,然而民眾需要的應該是政府的open data,透過民間的活力,讓資料的應用更加活絡。基於此觀點,公部門對於APP的發展應可以朝向如何使用行動裝置開發APP來簡化日常工作與發揮更有效的管理。
  有鑑於道路施工常造成用路人之交通影響,然相關路況資訊針對ICT的應用大多在於發佈管道與媒介的改良(例如CMS、即時影像與路況APP等),然而最核心的資料內容仍多採用傳統方式收集與彙整,對於傳統的作業方式就資料收集面而言,針對施工單位通報預計施工的期間,雖有審核機制進行施工許可之管制,然而施工單位是否準時進場、如期離場均僅能透過抽查與事後檢討之方式確認,施工當下的情況無法即時掌握。就資料彙整面而言,由於施工的即時訊息無法確實掌握,針對道路通阻資訊的發佈,僅能專人彙整後提送交控系統後續處理。
  在行動裝置不斷普及與蓬勃發展之環境條件下,掌握施工現場動態即時資訊已非遙不可及,且可以低廉的成本即可達成之目標。運用行動化裝置收集現場資訊,透過網際網路傳送資料,再搭配後台管理系統運作,如此單純之系統架構便可滿足即時之施工資訊收集與管理所需。相關ICT設備運作架構如下圖示。硬體設備部分包括施工單位外業使用之行動裝置(包括目前常見之iOS與Android等行動裝置均可,並能搭配網路服務功能)與後台管理系統使用之系統伺服器設備。軟體部分則包括施工通報之APP、施工管理之後台系統與資料發佈服務等功能。由於硬體設備部分已相當成熟且容易取得,故本文後續將針對軟體部分應具備之功能逐一說明。

  首先在施工通報APP方面,開發之功能主要提供施工單位現場人員使用,並有鑑於避免因回報作業造成施工現場人員工作負擔,APP功能應以簡易與便於操作進行設計,針對目前實際應用案例中主要包括施工回報與定位資訊等功能,各功能基本功能概述提供參考如下,運用行動裝置硬體功能特性結合APP功能可即時現場座標定位與現場實況(照片或影片)之回傳。

  其次在施工管理系統方面,開發之功能主要提供施工單位申請與管理單位管控使用,依據本人輔導實際應用案例,主要包括施工單可進行施工線上申請、列印施工許可等作業,功能參考畫面如下:

  管理單位則可進行線上審核與施工案件查詢等功能。透過管理系統之建立改良傳統作業模式,讓施工單位即時通報,讓管理單位資料快速彙整,建立施工單位與管理單位之間更即時之資料溝通管道。

  最後,施工通報系統產製之即時資料應供應其他系統介接使用,系統提供資料發布功能。發佈機制可採用web services或batch資料交換方式進行讓其他系統可即取即用; 此外,因資料內容涵蓋文字、圖片與座標等格式,建議可研擬標準規格後採用如XML、KML或JSON等格式發佈。以供外系統介接,亦可作為open data提供各種加值應用。
  依據前述內容,事實上建置一套施工通報管理系統就目前的ICT層次而言,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然而依據本案推動導入之實務經驗,施工通報能否順利成功運作並不在於ICT的能力,成功關鍵應在於管制要點的研擬與落實,包括如何依據道路施工特性(例如移動性、短暫性或長期性)分別建立回報機制後與系統功能結合,亦須能結合相關工程請款機制之配套,以及與既有資訊系統間之結合,通報運作才得以順利成功。然一旦系統成功運作後,解決之施工管理問題與產製資料的效益相當可觀,因此確實是一套值得道路管理單位改變管理思維後進行投資與開發之資訊化系統。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