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兩家咖啡館比鄰而居,A店較為簡樸,地板總是有很多延長線,空氣中不時聞得到煙味,咖啡喝的到咖啡渣,價格賣的比星巴克還貴上許多;B店不僅較注重裝潢及環境,還有各式單品咖啡豆,咖啡好喝,價格也較便宜,可是,一年後,B店關門大吉,A店人聲鼎沸。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但如果A店,不是賣咖啡呢?而是賣「方便群體工作的體驗」呢?
咖啡館,不賣咖啡,好像有點奇怪,但如果是一間雜貨店,突然賣咖啡會不會很有趣。「中杯冰美式,都不加」,這句台詞不只會在咖啡館出現,也充斥在許多街頭巷尾的便利商店,產業的框架早已日趨模糊,我們要思考的不只是自己所處在行業,更需要去深思如何提供給顧客什麼樣獨特的體驗。
體驗的創造和實體的環境有關,例如:同樣一杯咖啡,放在不同的情境中,所產生的意義就大不相同。便利商店的咖啡似乎在表著比較匆忙的感覺,路邊的平價優質咖啡,就有種小確幸的感覺,在星巴克內喝咖啡,似乎就代表悠閒和放鬆的感覺。
又以台北內湖地區的覺旅咖啡為例,因為寬敞舒適的空間、健康美味的食物,廣受消費者的喜歡,2015年初新成立的陽光店,設有開放式的社群廚房,提供高級設備讓客人自在創作,在這裡自己付錢、找錢,沒有任何的教學引導,讓消費者自己動手做料理,諸如:披薩、果汁、義式咖啡、手沖咖啡還有三明治等。
它所提供的體驗不只是信任感和完成一件作品的成就感,更是觸發和陌生人的互動,引起互相對談的機會,也增添許多摸索和實驗的可能。
體驗當然也和顧客行為和認知息息相關,例如:當星巴克進入台灣時,掀起一股喝咖啡的旋風,彷彿不喝咖啡,就不時尚。麥茲伯格及拉斯穆森在《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一書中闡述,可運用使用者意會(Sense-making),了解人們如何體驗這個世界,也因此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消費者在文化脈絡中的行為,進而找出觀點(機會洞察)。
使用者意會可以分為下列五個步驟:1.用現象描繪問題 2.蒐集資料 3.尋找模式 4.提出關鍵洞見 5.建構企業影響力。
以下是筆者2015年親自參與的輔導案例所改寫:
- 第一階段 用現象描繪問題
筆者輔導一家香腸業者進行品牌行銷,同一時期媒體對香腸有許多負面報導,宣稱有許多的致癌物質或是不健康的訊息,但香腸在台灣過年及中秋烤肉的必備食材,因此可說是消費者的生活息息相關。
- 第二階段 蒐集資料
經過攤位銷售現場實地觀察,一般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購買的人潮還是很踴躍,反而氣候的影響比較大,天氣冷或是傍晚時,香腸的銷售大增,當然也發現對健康議題很重視的人,會自動跳過這一攤。
- 第三階段 尋找模式
為了找尋消費者的模式,除了實地觀察,研究團隊親自參與販售的過程,希望用更貼近的角度,了解和消費者的互動。
在尚未實地觀察前,團隊認為喜歡吃香腸和購買香腸的人應該以男性為主,但經由多次觀察,大多數都是以已婚的年輕女性顧客居多,因此研究團隊開始針對該族群進行脈絡訪談及分析,了解顧客的購買動機,主要找到兩個簡化模式:孝順及愛子。
- 第四階段 提出關鍵洞見
這類型顧客在家庭中扮演承上啟下的角色,因此會帶爸媽或是小孩出遊,因此研究團隊建議業者可扮演「情感加溫者」的角色,透過服務流程設計,創造購買者和其他利害關係人的情感加溫機會。
- 第五階段 建構企業影響力
經過這次輔導,業者開始會站在顧客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主動解決顧客的購買障礙,又或者主動創造顧客可能的需求。
本次受輔導的香腸業者最大的優勢在於對於品質的堅持,因此在過去幾次的食安風暴中都安然度過,近期它們更推出香腸的產品履歷,去解決消費者對於原物料來源的困擾,未來,更可預計透過服務流程設計,推出更多體驗香腸美食文化的解決方案。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看到商品的購買行為和文化背景、家庭成員、年紀等息息相關,即使是國際級連鎖餐飲業在每個國家所販售的商品,都會因為風俗民情而有所調整。
再者,商品只是整體環境的一個元素,真正有意義的事情,是發生在商品的周圍,本文建議業者不只是要專注在商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利用「Sense-making」的力量去設計周遭整體環境、活動,提升企業價值。
因此當下次有人在問你從事什麼職業,請不要回答說在做什麼行業或開什麼店,請換成我們賣何種體驗,就好比咖啡館的重點不在咖啡,醉翁之意也不在酒!
【參考文獻】
- 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麥茲伯格及拉斯穆森,2014,天下文化
- 行為式設計探索手冊,余德彰,2014,經濟部工業局
- 覺旅咖啡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