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軸科技》超越機器的細膩體驗 UI/UX設計師正夯

瀏覽數:7019


【文/蘇美真】

社群、網路行銷已成今日兵家必爭之地,其門檻低的特點使近年來為此投入心血的公司、團隊有增無減。競爭者眾,如何在各種購物平台甚至一大堆APP中脫穎而出?理想的介面設計、令使用者貼心感動的功能體驗或許是現階段最佳解答。過往,新創團隊多由工程師及商業人才所組成,隨著「使用者體驗」漸受關注,亦凸顯「UI/UX設計師」其職掌的重要性,各家公司不惜傾囊聘請具備相關經驗的專業人才,力圖為消費者打造一個舒適、自在的購物環境。

 

滑時代高含金量的職業
UI(User Interface)是使用者介面,著重視覺美術的介面設計,較偏向專業領域,其主要執掌就是把視覺方面做到好,要漂亮,還要能綜合UX設計師提供的建議和PM對產品的定位,用清晰的邏輯編排出操作流程。UX(User Experience)則是使用者體驗,在網路時代被稱為「互動設計」,和UI設計師相比,UX設計師自主性較強,扮演的角色有點類似PM,他們要做的事情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觀察每個微小的細節,找出讓產品變得更好的方法,針對各種可能尋求正解。
 

「我認為應透過整個市場去廣泛地理解這兩種職務的定位,」時間軸電子商務事業處執行創意總監陳信瑋說明,「以產品來講,過去NB比較盛行時,介面設計單靠Windows就搞定了,用的軟件多半也是品牌大廠,因此這個部門相對隱形。現在之所以這麼顯學的原因可能在於,APP市場出來了,呈現一種百家爭鳴的狀態,進入的門檻不高,且一旦中了,經濟價值可能就上翻千百倍,所以現在很多新創公司就會開始一窩蜂朝這塊商機去發展。而在功能和技術容易被複製的情況下,大家便開始在一些細微的功能表現自家特色。」以時間軸科技公司而言,互動體驗是個以設計師為核心的部門,裡頭包含了視覺設計師、UI/UX設計師、數據研究人員、研發工程師、產品PM、行銷以及內容編輯,主要的工作範疇在於創新服務設計,去開發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並透過新商業模式進一步思考會衍生出什麼商品,可能是一個應用的工具,也有可能是直接面對消費者的APP。

 

5大必備人格特質
 

與UI相較起來,從事UX的人員未必需有設計或資訊工程相關背景,而看重人格特質是否合適。因著重在「體驗」這一塊,自身的內涵、厚度以及對事物的感知能力皆相當重要,其應具備的人格特質大致如下:
 

1.好奇心及熱情:UX設計師永遠有手機容量不足的煩惱,一發現有新的APP上架就立馬載下來,什麼都躍躍欲試,也樂於參考他人的設計。
 

2.冒險犯難的精神:勇於嘗試錯誤,有想像力、企圖心,擔任管理職的陳信瑋也指出,由於UX設計師的工作常常要去戳各部門的點,建議在團隊裡面多一些容許犯錯的空間,讓他們擁有足夠發揮的舞台。
 

3.細膩的感知能力:一個好的UX設計師,不會只想到功能面,而是能找出藏在細節裡的魔鬼,比方說換場這個小動作,都會事先幫使用者想好。
 

4.解決問題的決心:做UX臉皮要厚,須承受得住資深RD的脾氣,自己要能勤做功課培養跨領域知識,憑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先了解相關技術,努力問對問題。此外態度也很重要,一般而言,認真誠懇的態度多能獲得想要的回饋。
 

5.溝通能力與耐心:一旦產品已經開發到某個程度了,也投進了很多資源,UX設計師突然想到一種體驗或更好的流程,除了自己勇於調整、改變,也要能說服相關人員,此時就十分考驗UX設計師是否具備理性溝通的能力。

 

凡走過必留下足跡的養成計畫
想成為UI/UX設計師,最好能夠具備數位設計、數位媒體或工業設計方面的知識,然而相關科系並非必要條件,經歷才是令你完勝的履歷!同樣任職於時間軸,由UX設計師轉為UI設計師的陳澤銘(David) 為例,第一份工作是做Flash動畫,「當初還沒有人特別強調介面這一塊,回頭去想,自己那個時候就已經在做類似的事情了。」後來David輾轉又待過廣告公司、遊戲公司及影音APP公司,從廣告公司中磨練自身美感;智慧手機蓬勃發展則令他的工作內容隨公司營運方針有了一些改變,因製作APP開始專職做介面設計,還因緣際會學會看一些程式碼。David認為,在工作中學習是提升等級最快的捷徑,許多事情在從事或學習的當下不曾想過這些對未來有什麼幫助,無形間竟是扎實地累積了相關經驗。如今擔任UI設計師的他,憑藉過往繪製動畫的技能,在與工程師溝通時,甚至會直接做一個粗略的動畫給工程師看,說明想要的感覺,省去不少溝通的時間。
 

「突然發覺以前做廣告,其實不僅是培養美感,美感之外可能還有邏輯的觀念,後來設計介面,很自然地運用上做廣告時注重的客戶思考,而非執著於把畫面做好這麼簡單。」David表示,無論身為UI抑或UX設計師,都應保持開放的心態,接觸不同的東西,體驗多元的感受。比方說一個APP打開來,光是這一頁換到下一頁之間就有許多不同的體驗可以被設計出來,滑動的時候每張圖做了什麼變化,或每張圖的大小,給人的體會都不太一樣,設計師自己必須有很敏銳的感覺,也要能夠將這份感覺加以延伸、對照目標族群的反應。身為設計師,必定是主觀的,但也必須要有客觀的一面,要能夠拿捏,至少能夠感受得出來,什麼是好的、美的,再來是感受什麼是使用者真正想要的,這又是另外一個層次。

 

找到痛點 解決需要
問起一般都如何規劃、設計、執行出一個吸引使用者的APP,陳信瑋透露就他們的團隊而言,通常會先找到一個題目,再縮小範圍。他以購物為例,先假設能從傳統電子商務裡創造一種全新的購物體驗(找到題目),接著進一步思考潛在的使用者是誰,屬於哪些族群(縮小範圍)。比如說針對「忙碌的上班族」,工作團隊會集思廣益,討論出希望未來加入哪些體驗,應經過哪些流程,「這群人的需求是什麼?他們有沒有什麼痛點需要被處理、被解決?確定好答案,再開始往下探討,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不過陳信瑋也坦承,有時候設計師可能找不出痛點在哪裡,或者以為找出了痛點,其實卻不然。「我覺得這是比較困難的部分,使用者有『需要』跟『想要』的分別,想要的東西很多且隨時在變化,若能提供他真正需要的東西、處理他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對我們來說相對容易成功。」
 

此外,研究競品亦為一種良策,像是線上購物,導購的方式可能大同小異,時間軸後來則著重於結帳流程,因為不管消費者逛得再多、收藏再多購物車,要是在結帳那一刻遇到不順,前面的苦心可能都付諸流水。時間軸團隊的做法是一開始先搜集很多競爭者的結帳流程,光是從購物車到完成結帳又細分為許多頁面,銀行轉帳、信用卡或金融卡結帳、超商取貨付款⋯⋯除了吸收對手優點,也分析缺失,避免犯下一樣的錯誤。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6年3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