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 System動態競爭》掌握價值網絡 卓越求勝

瀏覽數:5412


  身為中國生產力中心(CPC)的領航員,近幾年來,我經常被企業界朋友詢問的問題是,當生產製造歷經自動化、量產化、全球化發展歷程後,下一階段會是什麼?企業如何因應新經濟與技術匯流帶來的跨虛實、跨產業、跨國界的競爭?第四次工業革命非得建造全自動化的工廠嗎?為什麼追求基業長青變得如此困難?又該如何擬定策略腳本,避免讓經營策略失焦⋯⋯?

  我認為,在業者憂心忡忡、茫然無所從的心情下,其實是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2011到2012歐債危機爆發後,導致全球經濟嚴重受傷,儘管美國陸續祭出多次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歐盟與日本除了跟進量化寬鬆政策,更透過貨幣貶值、負利率等財政政策試圖來挽救頹圮的情勢。然而,時至2016年,全球經濟依舊深陷在低成長、低通膨、低利率;高失業、高競爭、高風險等「三低三高」的泥沼中難以自拔,加上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大勢崛起,對我們產生排擠效應,台灣的總體經濟表現甚至已被某些學者專家以「殭屍經濟」來形容。

再工業化挹注全球經濟強心針

  實際上,根據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我發現製造業與經濟成長有著密切的關係,製造業是創造就業機會與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根基。因此,面對全球經濟的「新常態」,促使西方各國紛紛「再工業化」(Reindustrialization)振興戰略,強調在智慧製造科技的發展下,透過高階製造技術,將工業2.0以來「大批量生產模式」升級、轉型為「多元客製化」的量產服務模式,達到快速反應或預測市場需求,創造永續經營競爭力。例如:德國推動「工業計畫4.0」;美國推出「AMP計畫」;日本提出「日本產業重振計畫」;韓國提出「製造業創新3.0策略」;中國大陸頒布「中國製造2025」,皆是希冀能藉此帶動經濟發展與增進就業機會。

  在此之際,政府為了因應工作年齡人口縮減,同時受到開發中國家搶占量產市場、先進工業國搶占中、高階客製化市場的雙重挑戰,積極推動「生產力4.0」方案,結合智慧機械、物聯網、大數據、雲端運算等科技,發展人機協同工作的智慧工作環境,進行製造業、商業、農業等產業結構優化,不僅要達到產業升級轉型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達到創造顧客感動,讓顧客成功的境界。

製造業4.0  6大核心升級生產力

  提起「生產力」,我經常說:「沒有生產力,哪來競爭力?」生產力是製造業成功的基盤。尤其是面對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製造業4.0在全球競逐智慧科技發展的拉力,以及就業人口遞減現實的推力下,根據「德國聯邦貿易與投資署的政策白皮書」涵蓋:綠能環境(Green Energy Environment) ;精實管理及服務(Lean Management &Services) ;網實整合系統(Cyber Physical System; CPS);智慧機械/機器人(IM/IR) ;大數據分析服務(Data & Service);物聯網(IoT)等6大核心概念。也就是說,以綠色生產力為基礎理念,精實管理為方法,進而利用智慧技術來完善4.0的發展進程。以下我提綱挈領說明6大核心概念的內涵:

1.物聯網:藉由可蒐集壓力、溫度、聲音、影像、速度的感測器作為基盤,融合自動化(Automation)、電信業(Telecom)、電腦(Computer)3大產業,達到全面感知、可靠傳遞以及智慧運算的效能。

2.大數據:在接收多元訊息來源時,強調速度快、多樣性、資料量大、具價值性優勢。

3.網實整合:因應大量客製化以及預測需求、感測器技術、生產設備控制等,轉換為網狀架構,利用電腦運算領域及感測器與自動器裝置整合控制系統,達到自適應性、自主性、高效性、多功能性、安全性。

4.智慧機械/機器人:透過智慧機械與機械人的載體,能夠即時蒐集設備動態運行資料,透過自身傳感進行回饋或遠端發送數位指令等相應動作,達到提升生產效率、品質以及節能減碳的效益。

5.精實管理與服務:消除浪費、落實改善是企業獲利的根本原則,同時更強調以有限的資源創造無限的價值。在穩定、流暢、同步化基礎生產架構下,進一步升級到拉式生產、智慧自動化並持續精進,朝向智慧化生產4.0的模式運作。

6.綠能環境:推廣綠色工廠創新實務,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綠色能源整合與能源再生,提升綠色能源競爭力,追求永續環境親和(參照圖一)。

以終為始 突破悶經濟

  不可否認,台灣製造業在全球價值鏈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及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在地化程度威脅,產業附加價值亟待提升。我認為,驅動製造業蛻變為「智造業4.0」的動能來自,其一建構彈性靈活、快速回應市場需求價值的智慧生產環境;具備自省能力的自動化系統;實現零故障、零意外、零污染的製造系統具備3大支撐點的智慧生產基地。其二則是在以人為本的精神下,融入顧客體驗情境,快速反應、客製化加上綠色經濟來創造價值。也就是說,製造業4.0必須透過從使用端價值需求出發,強調「以終為始」精神,提供客製化的產品與服務,作為整個產業鏈的共同目標。

  回過頭來,自從去年政府融合德國工業4.0是以網宇實體系統(CPS)與美國 AMP 強調資通訊加值服務優點,架構出以生產力4.0以期帶動產業優化,突破悶經濟。政策推出後,產業界莫不寄予厚望,而CPC一直以來皆扮演協助政府落實政策,引領企業價值創新推手的角色。

  基於此,我曾投書媒體提醒國內製造業者應就現階段的能力有所評量,以有效的工具和標準,精準釐清自身經營的水平;企業提升生產力的過程,應以全盤性考量,導入環環相扣的整合性解決方案。

文獻探討 呼應4大構面成熟度

  誠如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所言:「有標準才有管理與改善。」企業想要獲得何種績效,就必須設定何種的績效評估指標,這是無庸置疑的。

  過去1年多時間,我與CPC策略團隊顧問蒐集數10篇各國智庫/專家的論文、期刊,進行文獻探討各國4.0評量意涵。我本人亦於國際知名期刊發表「不同價值創造類型企業,提升生產力之關鍵績效指標之命題推演及模式建構」一文,來探討生產力與績效之關聯性。從廣泛文獻探討後,我們也對應到德國工業4.0各項操作型定義,進一步歸納與架構出一套適用於台灣經營環境的「製造業生產力4.0成熟度評量平台」(CPC 4.0 i-bench)。CPC 4.0 i-bench平台除了涵蓋組織策略力、智慧創造力、智慧驅動力、創新價值力4大評量構面外,並將共通原則化為4中項、12題項的評量題項,更將4.0特徵與各構面下的生產力成熟要件相互交叉,形成「成熟度」的評估問項,其目的是促進對生產要素更有效利用,達到學習與自我適應,以對所處的環境產生因應與預應。

  舉例來說,當企業登錄完成自我評量後,便可透過「雷達圖」做經營能力的總體檢,了解自身企業的優勢與加強的能力;利用「標竿比較圖」掌握自身企業於所處產業的地位;藉由「認知度」與「實踐度」為雙座標的「執行策略矩陣」協助企業,達到了解自身企業在生產力4.0發展程度,以助益描繪未來的發展路徑,有效推動與落實生產力的目標。

ECO System 致力瞬時競爭策略

  從工業革命、資訊革命到網路革命,改變人類的生活品質,卻也讓許多企業經營典範移轉,那些曾經名噪一時的企業不是已經消失,就是變得無關緊要。由此可知,在ECO System概念下,競爭力演變為動態的相對觀點,如今企業必須隨時掌握網絡的變化,追求「瞬時競爭優勢」(Transient competitive advantage),競業求進。因此,4.0 i-bench平台,一方面除了現有已建構完成的生產力4.0企業自評外,將持續擴增涵蓋商業模式解析、智慧科技工具情報、4.0服務需求媒合、資源提供服務等功能,讓虛擬服務平台更為完善。另一方面,CPC也樂意結合法人機構、經營管理顧問、學校專家,以及熟稔智慧化技術的顧問,建立實體共通應用輔導團隊,為企業提供一站式的諮詢服務,創造多贏(參照圖二)。

黃金縱谷全台示範亮點

  現階段,CPC已於5月5日與被視為黃金縱谷的台中工業區廠區協會率先簽訂合作備忘錄(MOU),擔任台中工業區廠協會的生產力4.0產業發展的智庫,協助整合政府單位、法人機構、學術單位及企業之資源,提供廠區企業朝向智慧製造、智慧服務及精實管理等技術諮詢、診斷及輔導以協助台中工業區成為全台的示範亮點,標竿學習的對象,未來將複製到金屬運輸、食品、紡織等其他產業。

  隨著新政府上台,舉國上下都對國內的政經情勢寄予高度期待,尤其是面臨出口貿易連續15個月衰退,GDP連續三季負成長,產業海外生產比例將近6成,這些指標的確讓人憂心忡忡。不過世界上有哪個國家沒有危機與困難,除了政府擬定策略性為產業塑造優質投資環境外,我認為深耕專業領域的財團法人機構,更是帶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CPC 61年來在台灣經濟發展的歷程中,從自動化、品質化、科技化、知識化到雲端化,提供出版、輔導、教育訓練三大服務。在迎向智能化的生產力4.0時代,CPC勢必不會缺席,引領企業與產業創新思維,卓越致勝。

  這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6年6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