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判斷-領導者與管理者的一項基本態度

瀏覽數:5868
關鍵字:


  筆者有幸參與本中心代理日本產業訓練協會MTP(Management Training Program, 企業管理者才能發展培訓課程)教學多年,在課程的第一部「管理的基礎」研習內容中有一個小節談到管理者在從事管理工作時必須具備應有的基本態度(Basic Stances),其中有一項基本態度是「健全的判斷(Sound Judgment)」。

  領導者或管理者是企業或組織中的決策者,除了應該就企業或組織內外部現況,再思考組織存在的理由,做出適切的判斷稱之為「健全的判斷」,前述課程中提出了四個判斷的層次,茲分述討論如下:

【層次一】感覺、直覺

  單憑感覺、直覺的判斷確實失之武斷、猜測,無法稱得上健全,當然領導者管理者也絕非沒有任何的依據就做此直覺或感覺的判斷。

  記得10多年前臺灣的DRAM半導體廠在究竟是持續投資生產技術成熟8吋晶圓廠興建,亦或投巨資壓在籌建當時生產技術還不成熟12吋晶圓廠的兩難狀況,其中有一家公司老闆斷然決定投資興建第一座12吋廠,這個決策判斷投資讓這家晶圓廠憑藉12吋廠的生產優勢,擺脫連年虧損的厄運,成為獲利寵兒。

  之後那位老闆接受媒體訪問為何做此決策,他表示當時剛好公司有一座8吋廠折舊攤提後有一筆資金準備投設新廠,內部評估建議是續建技術成熟的8吋廠,但直覺感覺讓他決定興建12吋廠,說來簡單,但是這種感覺決策判斷絕非武斷猜測,某些成分是對自我技術發展的信心,某些成分也是賭注,其間承受的風險難料,成王敗寇決策者點滴在心頭。

【層次二】經驗

  以經驗為基礎的直覺,可以視之為「熟練技能」而加以尊重,但只憑感覺、直覺及經驗還是不夠的。

  在10幾年前LCD(液晶顯示器)等平面顯示技術逐漸成熟開始量產初期,影音巨人索尼(Sony)公司究係持續發展擁有絕對技術優勢的超平面CRT(陰極射線管)顯示器,或投入新的LCD技術決策時,毅然決定投入具豐富經驗的前者,事後證明這憑藉過去無往不利的經驗決策判斷,讓這家過去的巨人陷入一連串的經營泥淖,至今難以自拔,也讓韓國企業自此崛起。

  成功的經驗絕非下次成功的保證,罄竹難書古今皆然,領導者管理者當以為戒。

  再以現今的汽車業發展,節能減碳是必然的趨勢,以美日歐車廠的發展來看,日本車廠以豐田為主,全力發展油電混合車技術,幾年的努力消費市場有豐碩的回饋,憑藉的基礎是日系車的省油及品質的經驗,輔以油電轉換獨門技術,獨霸一方。

  歐洲大廠也極力發展油電混合技術,但是憑藉原有的引擎技術優勢而發展另一個以低排氣量引擎輔以增壓渦輪(Turbo)技術調校高馬力的節能汽車,也深獲追求性能車主的青睞。

  而美國的Tesla則完全擺脫石油依賴,打造夢幻全電動汽車,而成為多金科技玩家的寵物。

  前兩者運用既有豐富經驗的技術,結合創新發展其特長;後者則完全跳脫既有汽車工業的窠臼,發展全新技術;在石油資源必然耗盡的魔咒下,何者是最終贏家,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層次三】原理原則(Principles and General Rules)

  行為科學是有原理原則的,如果缺少甚至違反原理原則作為判斷之根據,有時是不能採信的。

  在前述管理者的基本態度中有一項是「科學的方法(Scientific Approach)」,科學的方法必須符合原理原則,違反原理原則就如同在懸崖轉彎超速開快車,其結果一定車毀人亡。

  其實科學的方法也就是「問題分析與解決」的程序,這些符合原理原則加上邏輯的判斷決策,風險當然降低許多,但是單從這個層次去思考,很容易忽略大環境及趨勢的變化,而陷入格局不大缺乏遠見的風險,前述索尼公司的案例也有類似的情境。

【層次四】理念(Philosophy)-使命感(A Sense of Mission)、倫理(Ethics)

  最終層次判斷的基準是企業理念、領導者管理者的企業觀、工作觀,以及其企業經營倫理與社會責任,當然還有領導者管理者本人的倫理觀、道德(Morality)觀等。

  理念是存乎心中是不可逾越做人處世的基本價值,其中具備使命感是管理者成為領導者的必要條件之一,突破現狀、挑戰不可能目標都是使命感的具體表現應無需贅言。

  而倫理才是健全判斷的最終體現,西諺有云:「Obeying the law is not (always) enough.」,簡單就是說「光守法(總)是不夠的」,我們知道法律是維繫這個國家社會穩定的最後一道防線,守法是最基本要求,但是法律之前倫理、道德的自律更是成熟社會、企業競爭軟實力的表徵,合乎法律規範但是違反倫理道德的行為也可能引發重大危機。

  2009年全世界陷入金融海嘯,臺灣也難以倖免,企業為因應訂單銳減,而採取裁員、減薪、無薪假…等措施,上班族惶惶不可終日,當時臺灣企業的模範生台灣積體電路公司(TSMC),也為因應訂單銳減而採取有過於往年的裁員措施,以免陷入虧損,但是當時媒體卻不斷披露且批評仍獲利的模範生企業,在這次風暴中還厲行裁員,實有違企業倫理,因而引發喧然大波,這也是筆者有記憶以來唯一一次台積電的負面新聞,張忠謀董事長欽定的接班執行長下台與此事件有相當關聯。

  很多人都知道台積電的員工績效考核制度採用類似國際大公司常用的員工排序(Stack Ranking)制度,會例行性的淘汰績效考核末段班的員工,這個制度大概根據沉船法則(Life Boat Drill)中,船要沉了總要有人先下船,藉適當的淘汰,活化人才競爭力。

  況且台積電的裁員的條件不只合乎法令要求,更甚優於法令,但是為何犯眾怒被媒體渲染?原因甚明,就是違反了倫理的規範,引發社會大眾的反彈,當然台積電也從善如流的做出補救措施,也做出道歉,對不當解雇的員工也適當回聘而平息,之後甚至引來好評,其對錯之間的判斷決策足堪借鏡。

  反觀,在臺灣最近引發風暴的食品安全事件其引發的風暴甚於以往,涉及食品相關之大小企業以至攤商小販損失慘重,社會大眾惶恐不安。而引發這起事件的企業累犯罪刑曝光後,被社會大眾發起的「滅頂」行動全面抵制,已陷入嚴重經營危機。

  該企業在事件發生後的危機處理又無法符合大眾期待,反彈更甚,被社會大眾及媒體幾乎用顯微鏡檢視其所有關係企業在臺灣的經營細節,許多合法而不合理的情節不斷的被凸顯,可能涉及非法又違反企業經營倫理與道德的行徑引起的連鎖反應真不知何時可以落幕。

  領導者管理者肩負企業與組織經營的重責大任,其關係到所有成員的生計,負此重任在日常甚至關鍵時刻的能否做出健全判斷是重要課題,應時時警惕。於倫理道德的議題上尤應謹慎為之,其中道理十分簡單,為短利而不顧社會責任,極可能會付出難以承受之代價,不可不慎。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