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劉威麟 採訪整理/蘇美真】
幾年前曾讀到一篇英國報告,為職場丟下一顆震撼彈,這個叫做「Health of the Workplace」的報告指出,據調查結果,高達1/3的上班族,在午餐時間竟然沒辦法享有午餐時間!是公司沒有安排午餐時間?不,不是,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讓這1/3的工作人口「沒心情」吃午餐。
消失的午休時光
平常工作已經做不完,希望午餐時間「偷跑」一點點,利用午餐時間,再做更多工作,讓其他時間可輕鬆些,更嚴重的是,高達13%的工作人口,明明今天並沒有這麼多事情做,卻因為「習慣性」的要迎接工作壓力,所以也都已經「習慣性」的不吃午餐、不作午間休息了,就算那一天多麼輕鬆,他們也不願意正常的讓自己在午餐時休息。
有趣的是,公司不但有安排午餐時間,市調還顯示,其實高達43%的雇主認為午餐時間非常重要。大部分的雇主也都了解到員工的生活品質與工作品質是有關連的,有午餐時間充分休息也才能進行更有效率的工作,但,這些老闆顯然沒料到,單單是工作壓力,也可能間接造成員工長期無法在午餐的時間放鬆休息,讓午餐時間不再是午餐。
老闆:「你有吃午餐嗎?」
員工:「沒有⋯⋯。」
老闆:「為什麼?在趕什麼報告嗎?」
員工:「今天沒有要趕什麼,但就是不想吃。」
員工自己答不上來,而老闆也不知道,「不想吃」是因為一些壓力或其他的工作相關因素。反過來看,員工每天中午都走出去吃飯,就表示有在「休息」了嗎?不,顯然也不是這樣,我想起曾在某大公司上班的歲月,天天都走出去吃午餐,不過我卻還是覺得「越吃越累」,不是因為工作壓力,而是另一個狀況──記得那時候,每到午餐時間,我習慣接受同事吆喝,一起走出去吃午餐,這樣吃了一個小時之後,回到座位,才發現此時我好需要「真正一個小時」的休息,一個小時已經用掉了,非但沒休息到,反而「更累」!後來我才認識到自己可能是一個較不喜與人群接觸的員工,為了應付公司的文化,不得不跟著一起出去,結果午餐時間變成要命的social時間,卻又不知怎麼拒絕。
我的午休我做主
後來真的很累,猜猜看我怎麼解決?我偷偷地走得更遠,選了一間同事不會到的小餐廳,在那邊獨自一人吃了飯,用餐完畢,順便趴下來小睡。日復一日,餐廳老闆都認識我了,有一次還問:「少年仔,你等一下趴著睡我幫你把冷氣關掉。」講得我哭笑不得,怎麼要這麼麻煩地處理我的午餐時間!那時候拜訪客戶,碰到比較傳統的企業,看他們到了午餐時間整間辦公室暗了燈,同事坐在座位上吃自家帶來的便當,吃完後就趴著睡,突然我好羨慕這樣的傳統工作環境⋯⋯。
我想,英國的這份報導,不只是告訴老闆,是否工作壓力太大以致員工無法正常地放鬆心情去午餐?其實更應該問問身為上班族的我們自己,有沒有真的讓自己午餐休息?還是為了老闆、為了同事、為了工作、為了social?我們已經多久沒有享受一個真正的、完全休息的午餐時間?午餐時間,我們真的有「休息」到嗎?
工作狂的另類休息法
美國有個人發明了一種「30工作/30休息」的高效率工作法則,就是在電腦前工作30分鐘,時間一到,立刻強迫休息30分鐘。繼續計時,待時間又到,再回到電腦,只能工作30分鐘,再休息30分鐘⋯⋯如此這般,延續一整天,包括吃飯也要在30分鐘吃完。它沒有管你要怎麼工作或怎麼休息,只是強迫你,工作只能30分鐘,休息也只能30分鐘。
重要的是,一直、一直地工作,效率不見得高,真正厲害的工作狂,是讓人覺得他常常都處在工作的狀態,但不表示他「一直」、「連續」地工作。例如:我一個早上上班前就工作4小時,但4小時期間我也穿插洗了10分鐘的澡、看了15分鐘電視、慢跑20分鐘⋯⋯。
「30/30」讓我們有機會感受工作狂的「休息觀」,以休息創造更高的工作效率。其重點不在「只能休息30分鐘」,而在「只能工作30分鐘」,當你知道你只能工作30分鐘,戰鬥力反而變得異常旺盛,像是待會要看電影,等著看電影前,我自己的工作效率,就到了飛快的程度,因為電影票已經買了,所有的工作皆必須在那個時間點之前就完成,工作效率自然提升,而且心情上完全支持,因為,現在猛力做一下,等一下就休息了。
當我們知道只能工作30分鐘,我們會集中所有精力在這上面,工作狂採用「30/30」的方法,巧妙讓上述這種「加速」行為在一天之內多出現好幾次,工作績效也比一般人多2∼3倍。
2個休息的藝術
大部分的人在公司的時間都釘在椅子上,將所有想休息的願望集中到離開辦公椅之後的時間,下班以後,不開手機,不碰電腦,至少不碰公司的E-mail,將自己完全投入休閒的世界。這是一般人休息的方式。但工作狂不是這樣──工作狂就和「30/30」的做法一樣,它故意讓我們在休息的時候,竟然也想著工作,讓我們把工作的心情也融到休息時間去了。你說,休息的時候還想著工作,放假週末在家還想著公司的事還真是悲哀,但,如果你被訓練成每次都只能休息30分鐘,久了之後,將學會重要的一招:就是怎樣在工作壓力下,讓自己放輕鬆,又不至於「休息過頭」,即使到了週末,也會彷彿在自己腰間綁了一條粗繩,將自己和工作的大石頭緊緊栓在一起,在大石頭旁邊手舞足蹈地休息、玩樂。
這樣的人生更快活!如果人生就是工作與休息,那麼最痛苦的時間點,肯定是從「休息」轉到「工作」的時刻,於是世界各地皆為「Monday Blue」所苦。當我們休息的時候也必須想著工作,這種轉換的痛苦會少一點,我們平均快樂值也會高一點點。所以,工作狂是很快樂的。
有趣的是,我認為「30/30」是無法使用的,這不是一般人的工作方式,一碰到開會或on-site端,這「30/30」就不可能繼續進行了。但「30/30」教我們的是,跳出工作和休息無止境絕望循環的方法,就是向工作狂學「休息的藝術」,以下2點:藝術1:工作的時候,比別人還要強迫休息多次,利用休息前的高效率。藝術2:真正大休息的時段,卻隨時隨地保持「工作的心情」,週末也是。
這2點「休息的藝術」如果能保持,那就很棒!並非人人都是工作狂,「30/30」只是一個方法,那種完美的schedule並不適合人類,我們設立了之後,因為遵守著一個新的時程而感到充滿架構,充滿希望,但「遵守」是沒有生產力的,它沒辦法長久,人的一生本來就是跌跌撞撞所組成。既然這樣,也就不要一直告訴自己,工作幾個%,休息幾個%,這個月是這樣,下個月恐怕又不一樣,這個比例是一邊做一邊揉合出來的,我們只要記得學到以上2點藝術就好。
壓力未除 紓壓也沒用
工作壓力大的人,會藉由運動來紓壓。不過,多年前一篇登在《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學術期刊上的研究相當有趣,內容提到,運動不見得有助於提升工作效率!這和你我的認知大相逕庭,一般認為,運動者的身心保持在最佳狀態,卻忽略掉紓壓之後,工作效率到底有沒有提升?還是反而更低?研究顯示,如果工作壓力沒這麼大,那麼運動並不會造成嚴重的工作效率的損耗,但如果工作壓力是很大的情況下,運動之後,並不會提升工作效率,反而還讓工作效率變低。
學者的解釋是,有些人在工作壓力下跑去運動,其實是一種「逃避」的表現,運動完後,神清氣爽,於是壓力在「心中」解除,此人不再心煩氣燥、可以睡得很好,逃得很開,但,壓力其實「還在那兒」,這傢伙自己在騙自己。
所有「紓壓」的解決方案,其實都無助於提升工作效率!因為,一切的「病源」,還是在於那個「壓力」。
換句話說,壓力大的時候,已經不是一般的工作型態,並不是說你的身體、心靈還有你的時間經分配整理就能將眼前的工作做好。早上休個假睡晚一點、吃好一點、喝一杯咖啡提振精神或先去上個洗手間、抽根菸⋯⋯以上這些,都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真正的原因是你的工作型態已經處於「壓力很大」的狀態下,而這件事情絕對不是因為你運動不夠或咖啡喝得不夠多,而在於「壓力」本身。
面對壓力拆解它
唯一能提升效率的方法,就是面對壓力,將它「拆解」開來,如果拆解不了,就應該換個環境,一個適合自己的地方。我發現,「拆解」是一個特別的藝術,也是大部分人無法去做的,我記得兒時一位老師曾對全班說,這次的期末考想要考得好,其實沒什麼秘密,很簡單,就是把手上這本書,從頭到尾好好地念好就好。記得那本中學課本是薄乎乎的一本,老師拿在手上晃動還左彎右拐的,真的很薄的一本書,當時我不知道其他同學怎麼想,但我聽到老師這句話,再看到那本書,竟然「噗嗤」一聲笑出,心想:對啊,就這麼簡單,但是大家聽到之後,回家仍然不會做。以大人的說法,就是這群小朋友回家以後,都「紓壓」去了,玩了幾小時之後,壓力仍然像座巨山紋風不動地佇在那裡。
大部分的人就算看到「病灶」已在眼前,卻不想「拆解」。當然,跑去運動是一個方法,但就算運動真的有助於工作效率提升,為何你不直接「拆解」完再去運動,使工作效率提升又提升再提升?如此不是一次就能真正的神清氣爽、通體舒暢嗎?能確定的是,就像小時候考試一樣,大部分的人都在「紓壓」,只有你一人「拆解壓力」,當你成為唯一,當然也就順便是最後那個贏者全拿的人了。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6年9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