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Q中華海洋生技副董事長謝清輝》生態循環系統 啟動石斑獲利倍增循環

瀏覽數:7550


【採訪撰文.攝影/陳佳汝】

  初冬,國境之南的午後陽光依然熾熱,今年65歲的Hi-Q中華海洋生技副董事長謝清輝一邊細心檢視池裡的養殖情況,一邊叮囑養魚師傅該注意的細節。這位水產養殖界的達人,從14歲開始養魚,長達半世紀的養魚歲月,在他身上所留下的痕跡,是一種屬於知識和智慧的光芒。

  謝清輝認為自己是養殖界的異類,永遠喜歡嘗試新事物。他的實務技術頗受漁業界專業人士的敬重,並且率先開發出獨步全球的「生態循環養殖技術」,讓魚兒可以處於穩定的狀態和優質環境中生長。也因為循環水的自淨系統可以自行分解水中穢物,減少大量地下水的抽取,從而避免地層下陷加重、惡化的危機。

海洋資源枯竭 願者上釣銳減

  1992年開發完成的「生態循環養殖技術」,至今仍是領先全球的獨家技術,結合石斑魚界頂級魚種「東星斑」的養殖技術,讓Hi-Q中華海洋生技,悠遊於石斑魚的藍海領域,而這一切源自他兒時的一方錦鯉池。

  謝清輝8歲時,常常拿起一支釣竿,就跟著父親一起去釣魚。從那時起,他開始發現淡水河裡的魚,逐年大量遞減;10年後,淡水河的各類魚種已經大幅減少,甚至不見蹤跡。於是他開始思索,海洋中的魚類生態逐漸消逝衰竭,未來勢必將以「人工養殖」的方式延續下去。

  少年時代的謝清輝,如此想著:如果我可以養殖這些魚類,那麼魚就不會一直減少、消失!

  14歲時,謝清輝開始在自家前院的錦鯉池養魚。日式的庭院裡,有著噴泉和一方錦鯉池;就在這一方池子裡,謝清輝養了200多條錦鯉魚。看著魚兒悠游擺尾、產下魚卵,他的內心就感到無比快樂。大學聯考的分發志願,他只填寫機械和漁業系,就這樣上了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漁業系,他笑說:「是命中注定吧!」

愛魚成癡 如魚「識」水

  謝清輝進入海洋大學後,學校有120個水族箱,大家養的魚都死了,卻只有他的活了下來,他也因此成為水族館的館長,負責照料魚群。到了校慶時,謝清輝逢人便說起有關魚的種種故事:哪隻魚長了青春痘,哪條魚很有貞操觀念,伴侶死了就堅持單身⋯⋯等魚兒大小事,更成功孵化出數十種魚類。謝清輝的愛魚成痴,可見一斑。

  由於細心觀察、設身處地為魚著想,他發現,魚其實不喜歡「水的變動」;對牠們來說,水就是賴以生存的「整個世界」。對此,謝清輝說明,「魚其實比我們人類更敏感,我們如果出國或換環境,難免有時會水土不服,更何況魚是全身浸泡在水裡;因此水質優劣對魚的影響,將是人類改變自身所處環境的10倍。如果今天把水整個換掉,可想而知,牠會有多麼不舒服。」就是這樣完全設身處地站在魚類的角度思考,讓謝清輝察覺了箇中關鍵:水質的好壞並非只限於「乾淨」這件事,「科學鑑定出來百分之百的好水,對魚其實未必真的最好,反而是70分的水,可能才是適合魚類的最佳環境。」

  經過謝清輝多年來的細心觀察,他察覺對魚兒來說,越少變動的環境,才是最好的生長環境。於是,他從水族館照料魚兒開始實驗,如何「降低更換的水量」以達成適合魚類的生長環境。謝清輝指出,「魚高不高興是要看牠的眼睛,以及魚的體色變化,而非依賴科學鑑定的水質報告。」

  除了養魚外,大學時期他結識了一位一輩子的好朋友,同時也是一生志業的好夥伴—張永聲。在謝清輝日後成功研發出海洋生態循環水技術時,張永聲以畢生積蓄全力支持他,將研究結果發展成為產業應用指標,真正實現漁業養殖的友善共生理念。

熱愛挑戰 堅持環境友善

  為了完成養魚的夢想,謝清輝大學畢業後,從台北搬到屏東林邊開始養魚;這麼一待就是38年,也開拓了養魚達人的事業。

  謝清輝是國內第一個成功繁殖出美國鱸魚的人,也曾經是蝦苗的最大供應商,他卻將成功賺錢的鱸魚讓給別人,繼續挑戰草蝦養殖。永遠喜歡挑戰困難的他表示:「只有不斷地挑戰新事物,才會讓我充滿生命力。」謝清輝笑言自己是沒有挑戰就沒有生命力的人,內心一種熱衷研究和突破的動力,驅使他不斷前進。謝清輝笑著表示,自己不僅擅長養魚,還是一個很懂料理和美食的饕客,總覺得自己是個很好命的人。

  謝清輝的成功奠基於無數次的失敗上,但是他從沒有過放棄的念頭;天性喜愛挑戰的他,一心只想克服眼前的困難。對於自己苦心研發的生態循環養殖技術,他強調海水有其自我淨化的系統,並指出:「地球本身就有自己淨化的能力,遠古時代的恐龍等巨型生物的排泄物,也是由大自然分解處理,讓環境回復乾淨。地球有40億年的生命尚且如此,而人類只有幾十萬年的生命,當然沒有脫離此自然循環的原理。」秉持這樣的信念,謝清輝研發出藉由添加獨特的生物製劑,將魚池內的海水淨化,形成一個自我循環系統之技術。如此一來,可以大幅節省傳統養殖90%的地下水抽取量,只需補充蒸發掉的部份,實踐對環境友善的信念。

  謝清輝認真說道:「就是一個信念,讓我一直不斷往前。」目前這套生態循環養殖技術已經獲得多國專利,並得到國際高度肯定。

  10多年前,當台灣的石斑魚養殖正達鼎盛時期時,謝清輝所養殖的龍膽石斑魚1台斤已經高達800元。在絕佳的獲利情況下,他卻毅然決然放棄龍膽石斑魚的養殖,轉向養殖難度更高的「東星斑養殖」。

大膽放棄龍膽 挑戰東星斑

  當時,謝清輝觀察到香港人很喜歡吃東星斑,紅色的東星斑是石斑魚裡最高級的魚種,然而野生捕撈的東星斑卻越來越少。由於東星斑必須生長在十分潔淨的珊瑚礁海域,養殖非常困難,謝清輝指出:「台灣30年前已經可以孵化東星斑,但是始終無法克服養殖成魚的技術。」當公司所有研究員和經理人都反對放棄已經穩定獲利的龍膽石斑魚時,他卻看到一窩蜂的人正搶進石斑魚養殖的領域,同時注意到中國大陸以國家之力扶植石斑魚養殖,建造大量溫棚發展室內養殖,克服當地氣候較寒冷的不利因素,且成功培養出龍膽石斑和虎斑的混種—「龍虎斑」。由於龍虎斑的育成期較短,抗病毒性較好,龍虎斑的大量養殖,勢必會打壓龍膽石斑的價格,因此他毅然放棄已經大獲成功的龍膽石斑魚,開始東星斑養殖的研究。

  而以大堡礁的珊瑚礁海域為成長環境的東星斑,近年來由於大量捕撈,數量正逐漸減少,勢必透過人工養殖才能供應市場所需。

  然而,不怕困難的謝清輝,發揮喜歡研究和挑戰的性格。透過不斷試驗,歷經重重失敗和困難,終於改進水質,創造出如海洋般的生長環境,且自製品質優良的餌料,最終獲得成功。他以無毒耕作及自然養殖的芝麻、挪威鯖魚、蝦、貝類、烏賊等製作出東星斑的餌料,成功養育出東星斑,他笑稱:「東星斑的餌料,人類也一樣可以吃。」如今,東星斑已經可以達到7成育成率。

  目前,東星斑的養殖技術,中國大陸還無法突破,Hi-Q中華海洋生技副總經理林宗憲表示:「目前大陸只能養育出黑色的東星斑,無法養殖出紅色的東星斑。如果是透過餵食人工色素形成的『紅色東星斑』,顏色看起來十分怪異,很容易辨別,因此台灣在這方面還是保有領先技術。而Hi-Q目前是台灣少數養殖東星斑的廠商裡,唯一可以穩定供貨的。」

  由於謝清輝成功挑戰困難度最高的東星斑養殖技術,在2016年龍膽石斑的價格已經跌到1斤僅240元時,Hi-Q的東星斑仍有1斤1,200元的高價,且供不應求,甚至遠在紐約都有客戶下訂單。這些供應頂端客群消費的東星斑,國內餐廳約要價5,000元,在上海和紐約則要8,000元,Hi-Q將競爭者遠遠拋在後面。

精緻化 品牌化 國際化

  對於未來台灣的漁業發展,謝清輝強調,「台灣的漁業一定要走入精緻漁業,品牌化與國際化是必然的趨勢。」從經濟的角度分析,謝清輝指出,用室內生態循環水養魚,魚價要高於500 元才不會賠錢,因此打入中高階市場是必然的發展方向。

  對於漁民養殖石斑魚,要如何提高育成率,他指出「分池管理」是關鍵。由於石斑魚的殘食性,大魚會吃小魚,有大魚在時,小魚就不敢出來吃餌料;因此,必須每個月作分池管理,將大魚分成一池,小魚放至另外一池,就會長得很快。然而,傳統魚塭都是巨大的單一魚池,根本難以分池管理;對此謝清輝建議,改以小漁池為主較好管理。以40坪大的漁池而言,就可以有6,000斤的養殖量,因此一般漁民在養殖時,即使僅7、8坪大的魚池也可以作為1個單位。

  「我最大的快樂,來自於每天都在新的學習中成長。」沉浸在漁業養殖事業的他,充滿了對漁業的熱愛,更致力實踐維持生態環境平衡的理念。

  如今,謝清輝教學演講的足跡遍及巴西、挪威、中國和東南亞各國。對謝清輝而言,每一次的教學演講,都是一次交流學習的經驗,他笑說:「我就是那個『搖蘋果樹的人』,搖蘋果給大家吃。」說完,他笑得有如孩子般開心。

  傍晚時分,佳冬區Hi-Q的養殖池裡,謝清輝看著許多體色鮮明艷紅的魚身敏捷地翻下湧上,展示專屬魚兒的快樂節奏,他滿足地說:「看那魚體的顏色多麼漂亮!」在墨鏡後面充滿熱情的眼神裡,投射出如魚身般的一抹寶石紅,在夕陽餘暉的光暈裡,那光芒不減反增。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7年1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