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客團減少,對台灣觀光產業是危機?還是轉機?

瀏覽數:2789


       自從2008年開放大陸客來台觀光,至今已屆滿5年,確實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舉凡旅行社、飯店、遊覽車、伴手禮…等相關產業都相繼受惠。各界紛紛看好,許多店面愈開愈大、許多老舊旅社也重新拉皮整修…。然而根據觀光局最新統計,今年五月份陸客來台人數下跌了23%,消息一出,各界嘩然,紛紛表示台灣觀光業玩完了。其實陸客團人數減少,對台灣觀光產業而言,不是危機,也許是轉機,是新的契機。

 

       早期陸客團來台觀光,仍按照規定,團費還是每人每天80美元的行情來進行,以8天7夜的行程環台一圈,當時的導遊一個月領七萬元以上收入,比比皆是。曾幾何時,旅行社殺紅了眼,推出「零團費」,所有支出均由遊客的消費佣金來支出,導遊已無底薪,只能靠陸客購物的退傭賺錢。於是導遊的工作已經不是介紹風土民情、景點導覽,而是推銷產品、鼓勵購物,所以就產生了故宮只停留1小時觀光,購物站卻停留3小時Shopping等荒誕遊程。陸客團體型的遊程,就變成住郊區商務旅館,拉車時間長,於是起的比雞早,吃的比豬差,跑的比馬快的行程就出現了,「不來台灣終身遺憾,來了台灣遺憾終身」的順口溜因此產生。這些的負面消息,在在影響台灣的觀光招牌。

 

       因為陸客團人數提升,相對的日本觀光客卻減少,另一方面陸客自由行也逐漸開放,來台的人數有逐年增加趨勢。陸客團體行人數遞減,但是自由行卻逐漸成長。團體行的遊程都是由旅行社操作,帶去不用花錢的景點,帶去他們要遊客買東西的購物站,帶去合作的餐廳,形成一條龍的服務,相關的觀光產業是賺不到錢的。只有真正開放自由行,遊客才會去在地人消費的店家、會按照網路介紹尋找巷弄裡的特色民宿,這些才能貼近在地人的生活。

 

       試想,若是您有朋友來訪,您一定會帶他到您最喜歡的店、或是最有特色餐廳,帶他好好認識這個地方,正所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所以自由行的遊客,真正想看的就是我們平常生活。在地人喜歡吃什麼?平常做什麼?買什麼?不需要特意去SHOW,為了觀光而改變原來生活,這就失去了「原味」。

 

       早期台灣國外旅遊曾流行7天7國,以量取勝,因為難得出國一趟,總覺得要去多一點國家才夠本,重量不重質,累得人仰馬翻。近幾年開始流行慢活、微旅行、輕旅行…,希望遊客放慢腳步,好好散步,慢慢品嚐。所以有許多地區開始盛行,例如台南近幾年,因為文創元素的注入,似乎讓這古老府城充滿色彩與活力。於是老宅變身為民宿、遊客開始駐足於塗鴉的城牆、手工冰淇淋開始走日式風…造就了假日台南市區車水馬龍,遊客快溢出來的盛況。台南儼然變成「慢活」、「慢居」的城市代名詞。

 

       所以在鄉下農村,開始可以看到觀光客,拿著地圖向居民問路,跟街頭裝置藝術拍照,或是下田去採芋頭,體驗一日農夫。這些來自於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華語區遊客,就是喜歡自由行、趴趴走。這一族群不喜歡觀光景點,他們喜歡到觀光客少的地方;他們不喜歡一天一城市的玩法,喜歡一個城市待個三五天;他們不喜歡安排行程,可以整天發呆,只因天很藍、海很綠,風吹起來還有甜甜的味道。

 

       大陸開放自由行,其族群大多是二次來台或是年輕人,因為二次來台希望看一點不一樣的風貌;因為年輕,敢獨自勇闖寶島,什麼都敢嘗鮮。所以我們該問的是,我們準備好了嗎?這些人所喜歡的,我們都可以提供?所以不怕沒有客源,只怕沒有準備好。都市旅遊也好、農村小旅行也行,是否可以展現出地區的獨特性,做別人所沒有的,才能吸引遊客。

 

       可惜,台灣人最喜歡做的就是「me too」,只會抄襲,一個地區發展熱汽球,忽然間台灣遍地都飛滿了熱汽球,但是熱汽球真的適合每個地區?一個地區有了燈會,於是輸人不輸陣的的觀念,別人有我們也要有,而且還要更大,所以每個縣市都有了燈會,而且大同小異,毫無特色。這樣如何吸引遊客,別說外國觀光客,連自己同胞也不捧場。 

 

       所以陸客團減少,對於台灣觀光產業而言,正好可以檢視產業結構,好好提升各地區的能量,以吸引自由行觀光客。農村社區要好好發掘自己的特色,也許是農產品DIY、也許是農夫體驗、也許是異國料理,要說屬於社區自己的故事,「only one」,有特色、有創意、敢行銷,將自己的社區推銷出去,讓遊客願意進來遊玩。

 

       曾有外媒比喻,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台灣適合走小而美、精緻路線,主題性的旅遊。觀光產業是包容性的,不是排他性的。只要找到獨特性,各有不同風貌,就能吸引不同的族群。惟有這樣,台灣的觀光才能做的長長久久,才能讓觀光客真正感受到台灣的美、台灣的好。推廣台灣觀光,你我責無旁貸!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