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整理/林哲生 圖片提供/台灣冷鏈協會、達志影像】
台灣冷鏈協會理事長程東和,同時也是創建台灣連鎖超商龍頭7-Eleven冷鏈配送的催生者,開宗明義為冷鏈物流究竟在物流業中該扮演什麼角色做出詮釋:「冷鏈物流就是良心的物流」。道理很簡單,食品企業本來就該是良心企業,食物直接影響消費者的健康,不論台灣或大陸近年皆爆發出許多黑心商品在市場上流竄的新聞,而冷鏈物流的價值正是要控制好溫度的穩定性,提供消費者安心的食物,這也正是與一般常溫物流的差異。「台灣現在已是成熟市場,人均所得已逾2萬美元(行政院主計處預估今年人均GDP可達23,827美元),從「吃得起」到「吃得好」,又從「吃得精緻」到「吃得健康」,如同在吃新鮮的味道。」程東和理事長的一席話無疑道出,消費者隨著生活改善自然就會有不一樣的消費方向。
那麼,台灣是如此,大陸呢?根據台灣冷鏈協會資料顯示,各國民眾對於食物品質的提升都有不同階段的需求:
1.吃得起:人均GDP 700∼1,500美元
2.吃得好:人均GDP 1,500∼3,000美元
3.吃得精緻:人均GDP 3,000∼8,000美元
4.吃得健康:人均GDP 8,000美元以上
因此,若以這個消費原則來看,中國去年已正式邁入追求「吃得健康」的消費時代,也讓冷鏈物流在這個物聯網與電商購物交相融合的購物時代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運送好幫手。
物流競爭城市化 冷鏈3模式最夯
程東和理事長認為,不論現在或未來,在物聯網時代來臨、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系統走向智慧化與人性化,都讓物流業從以往強調作業面的戰術性質,演變為需要創造產業價值的戰略面,這樣的走向也讓傳統以往認定的競爭導向不再是國與國之間,而是轉變為城市彼此間競爭,比如:台灣的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與中國的上海市或越南的胡志明市在比較。主要原因是民眾實際的購買力會因來自不同城市產生差異化,甚至可能會比整個國家的平均購買力高出許多,這也是為何冷鏈物流在高度城鎮化的地區發展得比較好。
在這樣的背景下,冷鏈物流有3種模式做得最出色:
1.零售物流
零售現況主要分為實體跟虛擬,模式不外乎是B2B(Business-to-Business)、B2C(Business to Consumer)、C2C(Consumer to Consumer),另外像電子商務、跨境電商、宅配以及未來的虛擬超市,亦即類似雲端的全聯社、7-Eleven,都將配合現代的雙薪家庭、銀髮族、御宅族⋯⋯等不同消費族群,讓冷鏈物流透過資訊系統將冷凍、冷藏、蔬菜水果、魚類、肉類以800∼1,000個品項來滿足家庭的日常生活所需。
2.餐飲物流
由於現在冷鏈物流越來越專業,不論是本土或跨境的食品都能結合餐飲物流的配送,讓顧客吃到想吃的東西,從日本生魚片與和牛、挪威的鮭魚到加拿大的龍蝦,沒有冷鏈物流就不可能吃到新鮮食品。
3.生鮮物流
在台灣便利超商中隨處可見的沙拉三明治、便當、飯糰、關東煮、有機蔬菜及水果,都得依賴生鮮物流才讓消費者得以品嚐到,甚至連傳統小吃碗粿、炒米粉、粥品都可以很方便地買到,這是大陸民眾為何會羨慕台灣人生活如此便利的原因,同時這也是冷鏈物流讓吃的品質提升至追求精緻化、追求健康的最佳證明。
中國物流掏金夢 冷鏈成最後機會
談到台商在中國究竟握有甚麼物流優勢?程東和理事長直言:「大陸現在的物流環境,台灣在常溫領域完全沒機會,但大陸在冷鏈這塊專業性還不夠,而台灣擁有完整通路的成熟性與實務經驗加上技術管理,以台灣的專業在大陸應該可以從物流業走向供應鏈」,就他的觀察,大陸目前整體的冷鏈運轉流通率約25%,台灣與日本的冷鏈流通率都已近100%(冷鏈流通率是指所有通路都用冷鏈設備進行配送);然而,雖然大陸的商機一直都在,但兩岸苦於政治因素干擾下,冷鏈經營者要想熬出一片天,便得要先能承受長遠經營的風險。
即使如此,台灣冷鏈優於中國冷鏈的能力是不爭的事實,此外,早年部分台商在大陸打拚下,深耕當地市場的實力還是可以幫助業者創造台灣冷鏈的優勢,尤其中國缺少第三方專業物流廠商,也成為台商可在中國發展的機會點。
程東和理事長認為台灣在冷鏈物流的市場優勢上,具備成熟與完整的零售業生態,從傳統的柑仔店、雜貨店到便利超商、超市、百貨公司、購物中心,實體通路非常成熟,而虛擬的通路也很發達,他進一步指出:「台灣通路背後的物流搭配得很好,成熟的通路背後一定有精緻化的物流,也就是實體通路與虛擬通路互相結合(大陸稱為新零售概念),再與精緻化物流完整配合。」這樣的經驗,正是台灣可以進軍大陸的先天條件,甚至是打造從食品加工到冷鏈物流垂直整合,尤其是大陸最缺乏的上游端,像:中央空廚、生鮮加工,台灣若能提供一條龍的價值鏈就能順利勝出。
復刻成功模式 東南亞機會多
除了擁有立足中國市場的本錢,程東和理事長也十分看好台商轉進東南亞的新機會,不論是泰國、越南、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都有各自可以介入發展的優勢,比如印尼有人口紅利、越南與菲律賓的經濟正在快速飛揚,都讓在兩岸具有冷鏈深厚基礎的台商可以一展拳腳,結合彼此優勢與互補,以打群架的方式合力攻取這塊冷鏈市場的新大陸。
程東和理事長這麼說:「台灣在東協推南向政策,不論是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都是一片空白(冷鏈物流環境),我們可以提供物流園區的開發、蓋倉庫、提供設備,不論是自動化、保溫、配送設備或者台灣最強的系統,我們都可以提供給東協。你要蓋便利店的模式,台灣有;你要蓋超市、量販店、百貨公司,台灣也都有。」台灣擁有30年冷鏈發展的完整經驗,同時具備與中國城市對接的實務經驗,加上當地台商與華僑所累積的人脈與語言優勢,在在提供台商前進東南亞充沛的戰略能量。
掌握「價值鏈」 台商實力升級
既然台商擁有走出海外的能耐,台灣冷鏈協會將如何協助台商站穩市場?程東和理事長表示,協會以大陸與東協市場作為主戰場,並以建立「價值鏈」為特色,從園區、供應鏈、工廠、食品加工、中央空廚、食品工廠、冷鏈都包在一起;利用協會成員優勢互補,將土地開發商、自動化設備商、系統商整合為聯合艦隊,透過論壇將台灣成功案例分享給當地業者,讓他們知道在成功的背後都是因為有這些物流支持,對方若全要就給一條龍的建置,若只要設備或倉庫就提供菜單式的服務,各取所需。
除此之外,協會也將積極透過研習、認證的方式,提升台商的管理品質與專業Know-How,並且也會推動好的企業與好的管理者選拔,讓良幣驅逐劣幣。程東和理事長強調,台灣是自由市場,唯有鼓勵中小企業脫胎換骨去做更多改革,並透過自己的專業價值讓客戶產生黏著度,才能有更多機會在洗牌潮中生存下來。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7年6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