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時代,營造使用情境是關鍵


  自2013年由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登高一呼後,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立刻成為台灣各產業爭相追逐討論的重要議題。物聯網概念起源於比爾蓋茲1995年《未來之路》一書,只是當時受限於無線網路、硬體及感測設備的發展,因此並未引起重視。但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國際電信聯盟於2005年正式IoT概念,2009年歐巴馬就職演說及IBM提出「智慧地球」得到熱烈迴響後,IoT終於引起各界廣泛關注。

  物聯網是一個由物與物相聯而構成的巨大網路。在物聯網中,智慧物件透過感測、辨識及聯網的能力,進而提供更加值的應用服務。有感於CPC近年大力倡導的生產力再造議題、輔導國品獎計畫中新增的工業4.0 評審標準內容、大部分的輔導企業已把工業4.0列為決戰未來的關鍵議題等因素。

  身為企業的輔導顧問,為確保輔導能量隨時應該與時俱進,特別抽空參加由經濟部工業局主辦的「106年度傳產淬鍊加值計畫」之「物聯網的創新商業模式應用」說明會。

  本次活動邀請到淡江大學資訊工程系張志勇教授,已經在這個領域深耕15年以上,具有相當深厚的理論基礎、實務應用案例經驗,是被各界極力推崇的專家。

  以下簡單整理羅列相關物聯網技術、讓物品變聰明議題等活動重點,及近年輔導企業所觀察到不同企業推行物聯網的心得:

一、物聯網技術已經漸趨成熟,廣泛應用即將全面展開:

  在技術面向上,IoT主要透過在物體上植入各種微型感測晶片使其智能化,然後藉助無線網路連結上網,使物體得資訊得以分享,實現人與物體對話、人與人對話以及物體與物體間的交流,使人們生活中所接觸的物體變得更有智慧,能夠自動回報狀態、自動與物溝通、與人溝通、更易與人互動及更聰明的被人們使用。

  因此,微型感測晶片有三類別:

  1. 無線射頻辨識(RFID)

如悠遊卡具備RFID標籤、家庭門禁感應器中,都是貼上或嵌入RFID具備辨識功能,讓物體變聰明的方式。

  1. 感測器(Sensors)

感測器依據特性各有不同,計有特殊氣體、溫濕度、加速度、電子羅盤、光、超音波等感測器類別。如計步器裡即裝有三軸加速度感測器,讓物品具有智慧性,加強產品與人產生黏滯性。 

  1. 無線通訊晶片

讓物品連上網路的技術。如藍芽、WiFi、3G、ZigBee等無線通訊模組,讓交流、回報、溝通成為可能。

二、東西聰明到一定程度就會上網,並促進人與物及物與物的通訊

  根據研究資料,環繞每個人生活周圍的設施數量將近1,000至5,000件,東西聰明到一定程度就會上網,如類比電視、數位電視、Smart TV; 又如一般眼鏡、多焦眼鏡、變色眼鏡、智慧眼鏡,東西放上網將因促進人與物的通訊而產生新的價值。

  預估未來物聯網的智慧物件將達到500億至1,000億個,到時候物與物的通訊能力大幅躍進,真正邁向物聯網的時代離現在將不會太遠。

  1. 未來1~5年,人與物的對話面向將蓬勃發展。

目前可見的在應用領域上優先發展的產業: 有交通、安全(門禁)、能源、支付、健康照護、居家、白色家電等。在各領域的應用上將逐漸普及,如工業、民生、交通、金融、政務、教育、醫療、農業。以企業而言,將發生作業/服務流程的改變、商業模式的改變。

  1. 未來5~10年,物與物的對話面向將有機會全面實現萬物聯網的情境。

如果將物體範疇擴大到有生命的、無生命的、實體的、虛擬的…,物聯網+雲端運算+大數據,及物X物X人的網路世界,將會是想像力到哪裡,物聯網疆界就到哪裡。到時候,現有智慧型手機、穿戴式裝置等物聯網發展應用的優等生,將會消失抑或起了革命性的變化?

三、使用情境,將是物聯網應用價值的關鍵:

  今天,剛好可以趁此機會盤點近3年所輔導的企業,對工業4.0及物聯網的看法、規劃與做法,不難發現,顧問若能協助企業對使用情境的設想與規劃,將是物聯網應用案例與顧問輔導的關鍵工作。

  1. 三年前趁輔導國家品質獎,有機會近身接觸中心級醫院。驚覺醫療體系在工業4.0議題已經走在台灣各產業界的前端,由智慧大廳、智慧醫療技術、智慧病房所構成的智慧醫院,不只提供顧客服務、醫療技術的實際應用,而且另外於智能園區成立研究與生產事業體。輔導顧問如我,面對這樣的顧客,只能是驚奇、新鮮、與扮演學習者角色。
  1. 二年前有機會輔導中部一家頗具規模的營造業,董事長就在同年的組織調整上新成立了智慧建築部,也趁輔導機會盤點智慧建築8大評量基準及相關作法、投標業主對智慧建築的條件資格要求、與研華公司策略聯盟方案、新科技事業體的成立專案等。同時發現台灣營造業對工業4.0的應用,普遍處於試用摸索階段,輔導顧問如我,基本可以跟老闆及智慧建築部有效對談。
  1. 二年前輔導一家自行車關鍵零組件之A-Team廠商,雖然A-Team團隊運作機制已經進入尾聲,但智能製造仍被列入重點議題。在盤點流程管理與資訊發展藍圖時,才知道該企業透過各部門通力合作早已自己擬定出: 產品開發與軟體工程、設備聯網與系統整合、智慧製造與營運、人力資源優化…等8大智造力規劃,及展開三階段為期6年的行動計畫。企業顧問如我,已經可以與各部門進行深度對話及初步指導。
  1. 一年前我在北部輔導一家塑膠製品傳統產業,年輕第二代在美國留學後被老闆調回來,同時間老闆找來外部智能製造專家對廠內重要幹部,實施現場盤點與深度說明。輔導顧問如我其實清楚老闆的想法與企圖,同時體察到優質的傳統產業在台灣雖然還能活得很好,但工業4.0工作展開與布局,關乎企業發展的命運與未來,發現老闆們已戰戰兢兢嚴陣以待。
  1. 今年,發現所輔導的一家金屬加工廠雖然行事極其低調,卻是很多學校指名到廠參觀的中小企業,其產品發展由初期的電子門鎖→智慧門鎖→智慧聯網門鎖→居家產品平台→建築雲端聯網系統之體系發展生態的產品發展規劃,就是其中亮點。
  1. 最近,有機會到大陸一家染織廠進行BPR輔導,做的是經緯編織、染色、定型等現場管理、生產管理、外發管理、倉儲管理、品質管理與設備維護等傳統上的合理化工作,其能為未來精實生產模式建立堅實基礎。但在一次與董事長對企業未來發展的對談中,老闆結論說:「這個企業5年後會消失,如果不做工業4.0的話!」,我們討論的是某紡織同業正在花6億元建立智慧工廠的例子。

企管顧問如我,終於明白現階段BPR輔導重點,心中也開始盤算著諸如:現場管理有關生產效率的可視化、生產進度資訊的即時透通度、二維條碼或RFID等工具使用現場、設備維護條件設定/履歷/零件壽命數據的分析應用、SPC導入品質管理布局…等等,一些過渡到工業4.0前階段的現場使用情境。

四、結論

  物聯網時代已經到來,不管你了解或不了解、認同或不認同、喜歡或不喜歡、想用或不想用,它都已經在改變你我的生活與工作內涵。

  面對物聯網時代,企業輔導顧問的思維與作為,關鍵決戰點在於使用情境的探索與規劃,設法提升企業與物聯網的關聯性、趨近度、及應用價值,刻不容緩。

 

【資料來源】

  • 經濟部工業局主辦「物聯網的創新商業模式應用」說明會講義。
  • 顧問輔導資料。
更多資訊請參考
數位精實生產(Digital LEAN)

因應數位轉型與工業4.0的浪潮,數位精實生產即為因應及時生產、小量多樣生產等未來生產需求態樣,在原有精實生產的概念下,配合企業經營現狀與發展的需求,引導企業結合應用ICT及IoT等相關技術與系統,在合宜的成本下,進行升級轉型之收法,將於每個發展階段產出具體的成果,真正強化企業的總合競爭力。

製造業智慧生產規劃與建構

是否您企業的生產排程、良率監控與生產數據管理還大部分依賴人工?面對顧客的小量多樣化生產需求與各種緊急插單,是否讓您忙於應付?這些問題在智慧製造的情境中,都將得到更好的解答。未來智慧生產將不再是企業競爭優勢,而只是基本競爭條件,CPC將幫您從現狀走向未來。

猜你喜歡
*
物聯網IOT與智慧製造

感測器的規格與選型-新技術的不斷演進,選用的I/O模組的類型-傳統的I/O擷取方式,邏輯連動、自動配對反應與主動回傳機制,不同系統間的通訊協議-各種品牌、協會、組織間的系統整合,現場佈建需求-有線與無線的考量、雜訊與干擾的抑制,監控系統的整合-IP camera、NVR、DVR、CMS、影音系統的整合

*
新世代物聯網大數據資料庫應用-時序資料庫

因應物聯網時代的來臨,巨量數據衍生出資料庫革命,在新的NO SQL資料庫也無法滿足新的處理模式之下,時序資料庫勢必將取代傳統關聯式資料庫,作為目前巨量數據資料儲存的最佳可行方案。

*
AGV+IoT物聯網提升物流揀貨生產力

COVID-19衝擊激發外送的物流需求,面臨多樣少量及時(短時間)送達的物流特性,高度依賴人力的揀貨作業成為服務瓶頸,所幸AGV無人搬運車結合IoT、視覺辨識、3D定位科技成熟,將原有以人走動至貨品儲存區揀貨搬運模式找出創新模式,大幅(50~80%)降低揀貨作業人力提升物流效率及服務能量;透過WMS將揀貨資訊傳達到AVG指揮系統,可以很精準及時將需要出貨貨品將料架自動搬移至揀貨位置,並透過物聯網結合CAPS,揀貨人員只要從顯示在料架儲位燈號及數量揀取即可,降低珍貴的人力在從事無附加價值作業,物流呈現所有貨品都依入出庫需求,井然有序在現場暢流符合物流的真諦。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