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打造台灣AI「靈魂之路」

瀏覽數:5899
關鍵字:


【文/林正文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攝影/方濬哲】

  維基百科形容人工智慧(AI)是一門邊緣學科,屬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這門透過科學資訊去重新理解人類行為與心理的學問,在21世紀卻成為各方領域與產業積極投入的新顯學。

  2017年3月,捨棄美國微軟高薪工作回到生長的台灣,創辦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的杜奕瑾認為:「台灣擁有適合發展人工智慧的空氣,只需要政府政策扮演陽光,產業提供足夠的水(資金),台灣一定能成為全球矚目的人工智慧基地」。不同於其他新創產業需要經過募資、籌資等過程,有豐富人工智慧研發與推動經驗的杜奕瑾,自掏腰包創辦非政府、非營利導向的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目的就是希望讓各行各業知道台灣在人工智慧上,不但有國際認可的學術研究能力,也有頂尖軟體人才,可藉此拋磚引玉,提昇台灣軟體產業的競爭力。

  當2016年由Google開發的AlphaGo電腦圍棋程式在南韓首爾擊敗最強棋士李世乭,引起全球的震撼,台灣輿論開始討論人類將被電腦取代的時代來臨,甚至憂心具備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將取代傳統人力,衝擊就業市場。

  「事實上,這樣的認知窄化了人工智慧的可能性。」杜奕瑾認為,人工智慧能創造新的價值鏈要做到3大創新:資料創新、算法創新及應用體驗創新。台灣藉由3大創新發展人工智慧也有3大領域:醫療產業、智慧城市以及軟體人才。

基因資料庫蓄積優勢

  擔任創辦人的杜奕瑾認為,將AI運用在醫療上,台灣具備絕對優勢。在生技領域中,科學家對於人類基因投入長達50多年的研究,由於基因太複雜,因此研究成果都還在起步階段,但是在美國倡議的個人醫療、精準醫療以及治療癌症,都倚賴基因與人工智慧相結合。台灣擁有完整的基因資料庫,一旦未來定序研究成本降低,對發展精準醫療深具優勢。

  此外,台灣施行健保並累積全民醫療數據長達22年,資料都已數位化,如能消弭個資法造成串連研究的壁壘,以台灣資料創新能力,讓醫療結合人工智慧的可能性讓人期待;研發製藥與醫材開發一直是台灣醫療產業的強項,導入人工智慧也將有更多元的發展。

  「發展智慧城市」早已是台灣政府喊了多年的「國家願景」,同時逐年編列大筆預算,從打造暢通的無線上網環境、街頭巷尾都有監視錄影機等等,都可看到投入在數位應用裝置上的用心。各級政府部門也都紛紛推出便民服務的網站、手機APP等,蒐集了大量民眾的資料。只可惜,這些資料都留在各個單位專案記錄中,沒有整合。杜奕瑾認為,如果這些分散各路的資料能整合為海量資料庫,台灣要推動智慧城市就不會只是口號。

  過去幾年在中國工作和生活的杜奕瑾發現,中國大陸發展智慧城市的操作邏輯與台灣相反,從個人相關資料蒐集先做起來,像是商店攤販都能用的支付寶,街頭巷口的監視系統已可以進行人臉辨識,不斷地蒐集資料,甚至許多企業開始利用這些資料提供體驗式服務,嘗試新的商業模式。

  杜奕瑾在日前公佈了用AI結合無人機,打造AI版的360度《看見台灣》,向已過世的導演齊柏林致意。杜奕瑾指出,齊柏林拍《看見台灣》時,都是靠他的眼睛、他的靈魂去運鏡、尋找畫面,除了記錄這塊土地環境變化,還可以監測空汙環境的影響,都是很創新的做法。

  齊柏林還在世的時候,常被問到為什麼不用無人機空拍?他指出無人機的取景沒有辦法滿足記錄片導演的需求。只可惜在台灣,沒有人聽懂他的需求。杜奕瑾試著用AI去調整無人機的自動找視角、運鏡操作、圖像取景,就像是「眼睛是靈魂之窗,但是AI試著扮演靈魂角色」。對團隊來說是挑戰,也是創新實驗。而杜奕瑾的目標則是嘗試用人工智慧結合無人機空拍,再與智慧城市結合,開拓更多應用可能。

超譯「眼睛是靈魂之窗」

  回台灣推動人工智慧近1年,經常受邀到各界分享台灣要發展AI重要性的杜奕瑾,經常用「聽到『眼睛是靈魂之窗』這句話,你覺得台灣的商機在哪裡?」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回答「眼睛」。但是這樣的答案,正好點出杜奕瑾這1年來看到台灣多年來在軟、硬體產業發展的困境。

  他以智慧城市發展為例,台灣廠商很會製造「眼睛」,意味著製造硬體的能力很強,但是產品未必賣得出去。而政府推動智慧城市採購很多攝影機,因為採購法中「硬體才有定價權」,卻不在意透過系統蒐集到數據的應用。顯見台灣著重硬體製造能力,軟體則長期被忽略。

  「未來的商品如果沒有靈魂,很可能賣不出去,只能當別人的代工廠。」杜奕瑾說,台灣硬體製造業占GDP比重極高,但是長期以來的硬體思維,讓製造業只能往代工發展。

  經常有人問杜奕瑾:「工業4.0是否重要」?他總是回答,「很重要,能夠帶動生產競爭力。不過,台灣要再進一步提昇競爭力,一定要有軟體發展配合。」因為,製造業在台灣除了硬體外,沒有配合軟體興起,永遠只能配合別人定價,台灣的Cost Down能力很強,為了爭取訂單還會幫客戶控制成本。不過當一支要價2、3萬元的iPhone,蘋果公司願意支付給代工廠商(OEM)利潤的比例只會越來越低,台灣業者只好繼續Cost Down。當利潤變少,只能反向用低薪、高工時來降低製造成本時,這種「硬體思維」讓台灣整個產業都失去競爭力。

靈魂才是重點

  杜奕瑾觀察到,網路崛起後,全世界談論產業創新的思考邏輯完全相反,必須軟硬並重。「軟體公司往下定義硬體該怎麼做,再讓硬體生產設備商按照規格生產」杜奕瑾說,軟體決定硬體的製造規格,也決定硬體使用壽命,當軟體更新或汰換時,硬體規格就要跟著改變,過時的硬體自然就會被淘汰。只有硬體思維,終究只能做代工,只能等著蘋果和亞馬遜給訂單,而給訂單的人具有定價權,同時也掌握產品的生命週期。

  軟體就像是靈魂,可以創造想像,感受體驗,2者結合才會有體驗應用創新。杜奕瑾用中國迪士尼與萬達城為例。當2016年上海迪士尼開幕前,就被中國首富王健林所興建的「萬達城」公開喊話挑戰,他不但強調遊樂設施、城堡建築都不輸迪士尼,園區也有公主、人偶,一定會讓迪士尼無法在中國生存。但是開幕至今,生意卻遠不如迪士尼。杜奕瑾分析,去迪士尼玩的人,是去看艾莎公主遊行,會與安娜公主拍照,是去從小嚮往的卡通世界,消費在迪士尼提供的體驗服務,這是萬達城沒有的。正好應證了科技演進到現在,工業生產從來不是最大的問題,很多產品能滿足基本需求,但熱賣的商品,往往都是能讓人覺得有溫度、有靈魂的東西。

創新是錯了就要丟掉

  當產業發生變革時,勝出者往往是不依循前人遊戲規則的人,讓整個產業被迫改變。以網路產業為例,亞馬遜的崛起,第1個受衝擊的是美國最大零售連鎖書店邦諾書店(Barnes & Noble),改變人們選書和買書習慣。在軟體產業中,Google將網路服務都變成開放與免費時,受到衝擊的就是微軟,迫使微軟放棄Windows授權獲利這個金雞母,不得不轉變商業模式,喊出「行動優先,雲端至上」(Mobile First, Cloud First)的新方向,經過2年努力,讓營運成長停滯許久的微軟再度在市場上跳舞。

  「台灣可以擁抱硬體優勢,但應該丟掉硬體思維」杜奕瑾將中國與台灣近年發展方向比較發現,中國大陸在這波產業劇變中,沒有硬體製造技術是產業弱勢,但是沒有硬體思維則是中國優勢,他們勇於嘗試創新模式,錯了就丟掉,再想新的。相反地,硬體製造技術一直是台灣優勢,但是擁抱太久變成倚賴,導致後來要創新前會先想訂單、先想商業模式,卻沒有理念。也因為產業缺乏創新企圖,讓人才陸續出走。

給AI呼吸的空氣

  為了幫Taiwan AI Labs招募團隊,杜奕瑾面試了上百位同樣是台大畢業的資工、電機相關領域的學弟妹們,很多都有在科學園區上市公司多年工作經驗,但問起負責的工作內容,杜奕瑾都不禁感嘆:「他們做的工作幾乎都不需要用腦,可惜了身上的技能」,也讓他深刻感受到台灣軟體產業無法發展,不是因為台灣人才不好,而是沒有企業願意提供重視軟體人才的工作機會。

  杜奕瑾認為,台灣企業的「硬體思維」仍然很重,他們向軟體產業招手,是希望透過軟體把硬體功能優化,讓商品更好賣,甚至先想到訂單、想到降低成本,這樣很容易讓軟體人才的思維被窄化,甚至無用武之地。

  目前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目前扮演「創造好空氣」的角色,希望能透過創新實驗,讓世界嗅到台灣有「發展人工智慧的新鮮空氣」,但是「台灣要發展人工智慧最重要的還是留著好人才」杜奕瑾再次強調,當各行各業都還沒有真正開始邁向「產業AI化」時,政府也應該丟掉傳統的硬體思維,嘗試調整法令與政策,創造好的產業環境吸引人才回流;產業如果想要朝向高附加價值產業發展,則應評估對軟體投入的價值,而非只有價格。好的政策如陽光,產業的投資如活水,當陽光、空氣、水都具備,相信台灣發展為人工智慧島,指日可待。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8年1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