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日堯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東方IC】
出生於1980年到2000年、年齡介於18到38歲的「千禧世代」(或稱為「Y世代」),已逐漸成為經濟和社會的中堅主力。2015年,美國千禧世代首度躍居職場最大宗勞動力,占職場人口比率的35%,超越先前任何一個世代。到了2025年,預計全球勞動力中,75%都將由千禧世代組成。
這個世代初進職場時,經常被扣上「懶惰」、「自我感覺良好」、「工作道德感低落」的大帽子,但隨著他們成為主要勞動力,過去那些傾向迴避麻煩工作的刻板印象也逐漸消失。這群人長時間工作,承擔許多責任,許多人一面工作,一面償還大學時期的就學貸款。
千禧世代面對的是與父母輩完全不同的成長環境,也因此身處不同的困境。普遍而言,千禧世代的財務狀況較不穩定。1940年代出生的美國人,在年過30歲時,約9成人的收入已超過父母;但1980年代出生者比率僅50%。
根據英國智庫「決議基金會」(Resolution Foundation)1份針對8個高所得國家的調查,現今30多歲青年的家庭所得,比起上一個世代、也就是X世代(1966∼1980年出生者)在相同年紀時的所得,平均而言低了4%。這份調查國家中以英國和西班牙的情況最嚴重,英國X世代當年所得比他們的上一個世代、亦即戰後嬰兒潮世代(1946∼1965年出生者)高了54%,至於現今的千禧世代,只比X世代高6%。
5大特徵 顛覆職場文化
儘管現階段的經濟條件不利,但仍有66%的千禧世代努力工作,或開創自己的事業。美國《Inc.》雜誌歸納出千禧世代的幾大特徵,讓這個世代許多年輕人走上創業之路,也改變了十多年來的職場文化。
1.網路原生世代
千禧世代是真正誕生於網路的世代。網際網路之於他們不僅是拓展視野、了解周遭世界的媒介,也是實現自己想法的工具。
許多千禧世代也傾向開創科技相關的事業。由於科技已經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年輕的企業家往往能從中找到改善日常工作的契機,甚至創造改進現有技術的方法。
2.關心社會議題
關注周遭世界是千禧世代另外一大特點。他們有主動解決問題的強烈動機,也希望找到能滿足這點的工作。
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Deloitte)在2016年「全球千禧世代」的調查中指出,9成的千禧世代想用自己的技能做對世界有益的事情;平均每10個人會有6個人同意,選擇現在的工作是因為使命感。
幸運的是,千禧世代在看待社會問題時,也看到了機會。無論是想要拯救流浪動物、還是解決全球貧困問題,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拿出創新的解決方案,並轉化為商業機會。
食品科技公司Finless Foods就是這樣的例子,2位不到30歲的千禧世代,用自己生物學方面的專長研發出人造魚肉,最終目標是為餐桌上瀕危的海洋生物找到替代品。
3.重視職涯學習
千禧世代是喜歡跳槽的一群?德勤的調查顯示,71%千禧世代可能會因為工作對自己的能力發展不足,而在2年內離職。甚至,越來越多較年輕的Z世代(生於1990年代中葉後)專業人士,可能被企業提供類似大學課程的培訓計畫吸引,而選擇放棄傳統的大學教育。過往的這些調查導致千禧世代被貼上「跳槽者」的標籤,被描述為不忠誠、需要不斷的認可和讚賞、說來就來、說走就走。
但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卻指出,千禧世代的跳槽速度不見得比較快。與X世代相比,受過大學教育的千禧世代,與雇主維繫關係的時間,比X世代在30多歲時更為長久。同一項研究還發現,千禧世代可能會因為自我發展的機會多,更願意繼續追隨現在的雇主。
透過這些研究不難了解,千禧世代員工不一定讓雇主頭痛。反之,這些特點證明了舊有的工作文化思想不再重要,也許一些雇主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調整價值觀和工作文化,以有效地降低員工流動率。
因為擺在千禧世代眼前,是比任何一代都要更長久的職業生涯,職場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因此他們期待從雇主身上獲得。
正由於轉職週期加快,員工的再培訓和發展格外重要。在美國,諸如AT&T、奇異(GE)、威士卡(Visa)、高通(Qualcomm)和IBM等一線大公司,都已經開始投資微型學習平台,以吸引並留住千禧世代。
4.用力工作、用力玩
千禧世代希望在工作與生活當中取得平衡,抱持著「努力工作,努力玩樂」的心態,因此不少企業將有趣、食品、休憩等概念融入工作環境。
雖然每個世代都為工作與生活平衡而苦苦掙扎,但千禧世代可說是最看重這一點的一群。相較於前幾個世代,千禧世代不完全認同在公司一路往上爬、或擁有有形物品(職稱、房屋、薪水、汽車等)是成功的。對這個世代來說,成功的意義在於掌控自己如何工作、何時工作,同時累積各種生活經歷。
根據安永會計事務所(Ernst&Young)「全球世代研究」調查報告,近3分之1的千禧世代認為,在過去的5年中,管理自己的工作,家庭和個人責任變得更加困難。在世界各地的千禧一代管理階層中,有47%的人表示他們的工作時間有所增加。
相比之下,X世代剛進入管理層和創立家庭時,約38%認為自己工作時間增加;嬰兒潮世代的比率更低,為28%。
對企業來說,要留住千禧世代員工並提高他們投入工作的程度,先要提高他們對公司的認同,組織可能也需要重新定義公司的政策和員工福利。
許多千禧世代甚至希望成為自己的老闆,創造自己想要的職業和環境。
5.開創「複業」的動機
千禧世代這群年輕人的財務不如父母輩穩定,他們曾經歷金融海嘯,許多在經濟衰退、失業率竄升時期出社會的千禧世代,曾面臨找不到工作的困境,且至今餘悸猶存。
網域名稱註冊業者GoDaddy的民調顯示,半數千禧世代年輕人在正職之外還兼差副業,希望增加自己的現金儲蓄,或追求自己長期以來的夢想。在最常見的兼差工作當中,網路銷售排第1名,在網路上賣東西,自製衣服或飾品等是最多人兼職的選擇。
這種勇於承擔額外責任的意願,和同時處理多種工作的能力,成為極佳的創業養分。當今很多新創公司,一開始也是從創辦人的兼職或興趣開始的。
來自澳洲、年約20歲的派斯特納(Ben Pasternak),14歲至今已推出3款爆紅應用程式(APP)。他把個人喜好對遊戲和軟體融入創業過程中,其中1款遊戲類APP 「不可能的衝刺」(Impossible Rush),推出風靡許多1990年後出生的青少年,下載量甚至一度超越推特(Twitter)。
新興市場創業魂蓬勃
創業型的千禧世代不只存在於歐美國家,也逐漸出現在東南亞在內的新興市場。對這些開發中國家來說,千禧世代既是強大的消費族群,有明確的喜好、站在創業革命的前端,也是開創性的角色,他們開辦許多事業、滿足各種需求,幫助推動整個區域的經濟轉型。
從2017年的「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可以看出這個趨勢。在128個受訪國家中,新興經濟體排名明顯攀升,中國上升3位至第22名,印度上升6位至第60名。其他創新指標也顯示類似的結果,馬來西亞、越南和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排名明顯攀升,這些亞洲經濟體在教育、研發、高科技出口等重要指標上排名頗為亮眼。
為何開發中國家開始有越來越多千禧世代選擇創業?美國《Entrepreneur》雜誌總結認為,這可能是人口結構、經濟環境和資金流向等各種原因交錯下的結果。
首先,新興市場擁有比已開發市場更多的年輕人,新興市場30歲以下人口,估計約占全球同年齡層人口的89.8%。
德勤的調查則顯示,新興市場中有65%的千禧一代相信雇主並未滿足他們本身的發展需求。絕大多數千禧一代(東南亞69%,拉丁美洲80%)認為,「企業家精神」是成功的標誌。對現狀的不滿,以及變得更好的渴望,都催生出更多的創業者。
再者,新興市場的經濟通常呈現跳躍式的發展,跨過現有基礎設施的匱乏的過程中,帶來很多創業的契機。例如:肯亞引入行動電子支付系統(m-PESA),來克服缺乏銀行的問題。
相較於創業投資在已開發市場逐漸趨緩,新興市場呈現蓬勃生機。中國許多科技公司—尤其是阿里巴巴、騰訊和滴滴出行,正在向更遠的地方尋求投資,很多資金便進入東南亞。例如,滴滴出行向東南亞新創公司Grab投資20億美元。
4大創業熱點
將人類遺骸轉化為鑽石,聽起來稀奇古怪,也是千禧世代的創業心血。別以為這些聽起來小眾或所謂「利基」的產品還無法賺錢,事實上,這些企業一年銷售額加總起來已經達到數億美元,並且獲得美國太空總署(NASA)或NBA達拉斯小牛隊老闆馬克.庫班(Mark Cuban)等人投入資金、或給予其他形式的支持。
綜覽2018年千禧世代開創事業的領域,以下幾個領域最受歡迎:
1.健康食品
對千禧世代來說,健康是生活形態的一部份,他們有意識地選擇有機商品,來面對食品安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他們也勇於嚐試各種能夠符合健康概念的產品與服務,而且樂意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經驗。例如:由21歲少年凱茲(Daniel Katz)創立的「No Cow」正是一例,該公司販售無糖和不含乳品的蛋白棒、餅乾和堅果奶油,去年營收超過1,000萬美元,今年營收有望翻倍成長。
2.社群行銷
影響力行銷(Influencer Marketing)是2018年最熱門產業,去年這個領域的營收已超過100億美元。畢竟,誰能比熟悉社群媒體的20多歲年輕人,更適合為社群媒體名人創造產品和服務呢!例如:Mixpanel是一家身價將近10億美元的大數據分析公司,據說他們的技術可以做到「即時網站流量分析」,創辦人多希(Suhail Doshi)今年29歲,是千禧世代一員。
3.射月計畫(Moonshots)
創業點子稀奇古怪、難以分類的產品或服務,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的超級迴路公司(Hyperloop),或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的太空事業藍色起源(Blue Origin)皆屬這類。例如:28歲青年阿契爾(Adelle Archer)創辦的Eterneva公司,就提供一種聽來很驚悚的產品:將親人遺骸中的碳,轉化為鑽石。他看中越來越多人捨棄土葬、選擇火葬的趨勢,與界各地的鑽石生產實驗室和刀具合作,估計去年進帳28萬美元營收,消費者甚至能自行設計,選擇尺寸和挑選喜歡的顏色。
另一家名為相對論空間(Relativity Space)正在努力生產世上第1款3D列印火箭,這家成立僅2年的公司,迄今已簽署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合約,還獲得達拉斯小牛隊老闆、美國以創業為主題的真人實境秀「Shark Tank」評審委員庫班的資助,另外也與NASA達成協議,利用密西西比州的航太中心進行火箭測試。
4.讓生活更美好
這是一個利潤豐厚的產業,而且多由年輕的企業家展露頭角。Market Data研究顯示,去年美國所謂自我提升(Self-Improvement)市場的營收達到近100億美元。這當中便包括遠距保健公司DotCom Therapy,以語言治療、心理健康等服務在去年進帳超過200萬美元,接下來在世界各地迅速拓展版圖。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8年6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