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資源vs.共享經濟-與其擁有,不如共享


  今年初,我因右腳踝開刀輾轉從「基隆市輔具資源中心」借到需要使用的輔具「腋下枴杖」,當下即刻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也安然地度過腳踝需打石膏以致行動超不方便的三個月。我既沒花時間及金錢去採購輔具,也避免了使用輔具後可能佔據家裡空間並成為閒置資源等的問題,這時我儼然成為「共享資源」機制下的受惠者,心中除了感恩外並且對資源共享的概念產生了莫大的興趣。

  其實,人與人早就有「共享資源」的概念及行為,回想起就學階段在開學前會光顧的二手書書店、課後分享的筆記、畢業後房舍的分租、現在每天上下班會搭乘的白牌遊覽車、隔壁新手媽媽正討論的嬰幼兒衣物交換及傳承、或是遍滿街跑的U-bike等皆賦有共享的概念,仔細推敲有些是免費分享,有些資源則只要付少許的費用即可一起享用。於是很想探究「共享資源」與近年來熱門的「共享經濟」議題,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共享經濟」原始的概念是利用網際網路,使閒置的資源能更廣泛的分配到有需要的人手上。然而,當共享遇上「經濟」2個字,在字裏行間隱約包含著市場經濟(商業組織)的「營利」行為,即以獲得報酬為主要目的,其顯然是取代「共享(分享)」的本意。據資料顯示,透過電子平台媒合的「共享經濟」,目前從房屋、物品、技能到時間分享等革命性的發展,已逐漸面臨到各種挑戰及現象,如:

  • 利用閒置資產類的(Airbnb)交易分享,平台很快就出現了專業的收租者,
  • 二手物品類的交易分享,但出現向搜尋的消費者推銷的卻是全新的物品,
  • 技能或時間類的媒合勞務交易分享,浮現出無法控管服務品質的諸多現象。(引用資料4)

  反觀,在人之間早就存在的共享資源,其著重的精神是「分享」的這個動作,強調的應是一種非商業(非營利)的動機或行為、著重於閒置資源的分享或是人之間的社會互動,嚴格來講「共享資源」與這一波「共享經濟」的潮流所呈現的模式有著顯著的不同。

  從而促使我想進一步探尋,是否有哪些共享模式深入到了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比如:

  • 高齡照顧存本專案

台灣人口老化伴隨而來扶老比持續攀升,即便政府推出修正長照2.0計畫,據統計台灣失能老人採取「家庭照顧」模式就佔65%之強,造成需要看護及長期照顧問題成為嚴重的負擔;為因應照顧人力不足的問題,此專案推出的核心目的之一,即志工的服務時數可永續存取,為自己或親友儲存未來的照顧資源。

  • 台灣雲端書庫

本案為台灣公共圖書館電子書借閱新模式的服務平臺,提供市民可同時借閱同一本書,全年無休、24小時開放借閱的便利環境。市民的借閱費由市政府支付,借閱費則回饋給作者和出版社,保障作者和出版社的合理收入;這不但造福市民讀者,也照顧了作者、出版社及通路,成就了閱讀產業的健全生態系統,並提供了共享資源的正向循環。

  • 享福食(Foodify)App

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系的國際學生,利用科技設計出分享平台,不管是食材、平板電腦、登山杖、露營帳蓬,甚至是共餐,都可透過分享平台發布資訊,免費或很便宜地分享出去,讓資源循環不浪費,達到共享目的;也是將資訊科技融入生活,用科技來解決生活大小事的正面案例。

  •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

據統計,台灣一整年浪費的食物高達兩百多噸,相當於可以供應,數以千計弱勢家庭一整年的食物需求量。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將來自全省各地量販店、食品製造商、超市大賣場、公司行號、甚至個人捐贈的愛心糧食物資,進行妥善整理分類後,即時分配到最需要的人們手中;賦予那些包裝完整卻有可能被浪費報銷的食物更完善利用、更有意義的價值。

   以上,為列舉近日在網路搜尋到的相關共享案例,經初步的瞭解後深感,若撇開營利行為的「共享經濟」跟「共享資源」其實是兼具正面價值的;並欣然的發現,台灣現階段在共享議題上著實已累積出許多能量與資源。因此,不禁連想到如何應用各方共享資源的匯聚,使人類面臨的空污、生態危機、環保及人口失衡等諸多共同的困境,能因資源的共享而日趨減緩,亦是值得期待的議題。

【引用資料】

  1. 基隆市輔具資源中心官網
  2. 共享經濟才剛開始,大部分服務業都會被顛覆/李開復
  3. 共享經濟:改變全世界的新經濟方案/天下文化出版
  4. 全球共享經濟趨勢:是創新、還是走回原點?
  5. 「高齡少子化」讓「長照風暴」即將來襲,專家重點分析給你聽!
  6. 用功德說支撐的長照2.0,符合你的需求嗎?
  7. 佈老時間銀行-高齡照顧存本專案
  8. 清大外籍生開發分享平台 吃喝玩樂資源不浪費
  9. 啟動一場珍食的旅程吧!
猜你喜歡
*
汽車共享經濟-交通行動服務崛起

共享經濟盛行,汽車共享服務公司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成立,日本國內汽車共享市場也正急速擴大。

*
共享經濟又一味》Uber創辦人投身「幽靈廚房」

打開APP點選,等待美食送上門成為全球風行的懶人經濟學,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使你想要來到實體店面吃飯,也有可能撲空。新世代餐廳服務的對象不再是路上的饕客,「幽靈廚房」透過外送平台深入每個在家嗷嗷待哺的「宅」客們。

*
台灣的共享經濟-「共同工作空間」

共享經濟是「讓一個社群能在網路上取得未全部利用的資產所創造的價值,因此降低擁有這些資產的必要性」,簡單說也就是就是把剩餘重分配給一個社群所得到的價值,也就是重新分配所有東西。例如共同工作空間,工作者在共享的工作環境、辦公室、或者空間裡工作,這樣的模式,不僅改變了既有的工作型態,也改變了商業型態,也提供了初期創業的人或是團隊一個「安身立命」的所在。
由此可見,共享經濟在台灣已經不是陌生領域了,而是已經開始啟動了,因為共享的觀念興起進而形成的服務模式,反而不經意的跟上了最新的發展趨勢,可見台灣產業自主發展的潛力,也期望透過共享經濟激發台灣企業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
共享電動滑板車開啟交通新戰場

為應對全球暖化,許多城市積極推動低碳交通模式,其中共享電動滑板車作為一種新興交通工具受到廣泛關注。這種交通模式旨在提高出行便利性,並降低碳排放。然而,無樁式停車的營運模式帶來了管理困難、失竊風險及違停問題,而不同國家的法規也在不斷調整以應對安全問題。例如,法國巴黎因交通事故頻發而禁止共享電動滑板車,美國Bird公司也因經濟困難申請破產。儘管如此,隨著科技進步和政策完善,共享電動滑板車仍具備在未來低碳城市交通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潛力。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