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毅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2019年到來,適值歲末年終,適合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盤點2018年影響全球的大事,有些已經落幕,有些後續影響卻還在延燒,甚至改變一個時代,例如:Facebook在2018年爆發出來的個資外洩事件,遭影響的用戶達5,000萬,即使祖克伯(Mark Zuckerberg)出席各大聽證會接受質詢,但用戶疑慮依舊存在;2018年5月,全球最嚴個資法-歐盟通用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上路,雖然並非單單為了Facebook個資外洩事件而立法,但也不可否認有一定的影響性,在全球化的時代,這也導致全球的科技大廠叫苦連天;中美貿易大戰在2018年3月就聞到煙硝味,7月份美國正式加徵25%關稅,這場目前看不到盡頭的戰爭也正式開打,雖然日前進入休兵期,但停戰曙光似乎依舊渺茫。2018年發生的大事,有些發生於虛擬世界,有些發生於一國一州之地,但在這個無國界的時代裡,卻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真正體驗何謂蝴蝶效應。
「非人工接觸」成顯學
專家如何看待2019年的到來呢?國際研調機構顧能(Gartner)提出10大策略科技趨勢,分別是自動化物件(Autonomous Things)、增強分析(Augmented Analytics)、人工智慧驅動開發(AI-Driven Development)、數位分身(Digital Twins)、更強大的邊緣運算(Empowered Edge)、沉浸式體驗(Immersive Experience)、區塊鏈(Blockchain)、智慧空間(Smart Spaces)、數位倫理和隱私(Digital Ethics and Privacy)及量子運算(Quantum Computing),與去年的預測跟其他研調機構做交叉對比,可以發現AI與自動化物件依舊各有一片天,這2個領域依舊會是未來的當紅顯學。
根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研究,全球資產管理業中將不遺餘力的導入AI,2025年透過機器人顧問管理的資產可能高達6.5兆美元,也就是全球有5%的財富管理資金掌握在AI手中,未來1年中,就有7成的相關企業推出相關服務。至於是否會因此產生缺乏人性的疑慮,提供「Next Best Action」系統的摩根士丹利認為不用擔心,因為AI主要是提供財務顧問(人類)做出決策支援,財務顧問再依據客戶的需求決定什麼的意見才合理。當然,這樣的狀態也並非唯一,至少在壽險報價就並非如此,Avaamo與亞洲金融服務公司合作部署虛擬助理(Virtual Assistant),客戶們十分喜歡這樣的對話,認為更加誠實並且不會瘋狂推銷其他產品,當然鎖定的年齡層是屬於喜歡「非人工接觸」的年輕族群。
自駕車、農業及時尚
當然,自動化最大宗的應用除了機器人之外,自駕車也無庸置疑是一大亮點,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的分析,來到2025年,自駕車市場總規模將會超過420億美元,連帶影響之下,車用半導體晶片的市場規模也會爆量增長。自駕車普及不只是節省開車者的精力或者酷炫而已,而是能夠節省大量的社會成本,根據研究報告,在美國就可望減少1.3兆美元的社會成本,包括減少70%交通事故、降低35%的汽車維修成本及減低塞車浪費時間等。這場世紀之戰並非只有Tesla一家獨大,而是傳統汽車產業與科技業合打這一場決定未來的戰爭,例如:百度與英特爾、豐田汽車與Uber及三星電子與哈曼等,這些各自領域的佼佼者都希望能改變交通生態。
當然,AI改變的不是只有金融與交通而已,更加重要的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農業,比起複雜的交通以及金融世界,農業要應付的自然環境更加不可測,而且除了大自然外,人口老化也是不得不面對問題,根據農委會調查,台灣農業從業人口只剩下55.5萬,僅占全國就業人口不到5%,平均年齡更是高達62歲,這是台灣不得不面對的困境,除了透過召喚青農返鄉,還有什麼樣的解方呢?對於2/3農民年紀超過65歲的日本來說,這也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他們找到了解答-AI,透過自動採摘、作物分類和農業監測等技術的進化,例如:草莓、蕃茄等較為脆弱的水果不再只能採用人工收割,而是可以透過AI判斷是否已經成熟,再搭配採摘系統收成;過去可能需要長時間待在農地監測病蟲害等狀況,也可以透過AI來解決,避免農民重度勞動。東京也有企業開發出可以預測27種不同的病蟲害及遠距確認溫度、日照量的工具,讓農業擺脫固有的「辛苦和骯髒」的形象,激勵更多年輕人投入此產業。
整體而言,AI的角色定位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機器,透過演算法,智慧APP也可以幫助客戶搭配專屬的造型行頭,所以未來服飾業不再只需要服裝設計師,程式設計師或許會在流行產業占有一席之地。線下的零售店也可以因為線上的進化而有所改變,讓大家可以更專注於逛街這件事情。Amazon Go已經在美國運作2年多,台灣的便利商店也相繼引進相關概念,透過這樣的技術來更加了解消費者的需求。
從硬到柔的環保議題
當然,今年的趨勢絕對不會只是AI等硬性的科技,隨著資源的加倍消耗以及無法處理過度消費誕生的產物,循環經濟的重要性越來越被看見。依照全球重視循環經濟的程度來區分,歐洲無庸置疑的名列榜首,其中芬蘭更是佼佼者,人口數不到552萬人的北歐之國經驗,更加值得台灣參考。在2016年時,芬蘭就明訂目標要成為全球循環經濟的領導者,瞄準建築業、製造業、運輸業、供熱及發電業等4大領域,該政府的理念是所有原材料都要得到充分利用並回收,並採用芬蘭幾十年來所累積的創新技術,將廢棄量降至最低。而原本的污染大國-中國也在急起直追,力拚到了2030年,空氣懸浮微粒污染將減少10%,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減少11%。而在處理垃圾區塊,甚至有新創業者善用WeChat來鼓勵垃圾分類,透過設置智慧回收機,將回收金額直接存進民眾WeChat錢包,提高誘因。
除此之外,東協這幾年一直都是全球關注的地區,今年也不能例外,其中新興的叫車服務在東南亞已成為行動服務的日常,也由於這些服務的盛行,加速商用計程車的汰換率,讓汽車消費提昇,不同於過去只是設廠,甚至也會開設學院,來培育相關人才。
有趣的是,比較2018年與2019年的趨勢預估,幾乎大同小異,我們可以得知這波新浪潮可以說才剛剛開始,如何搭上這波浪潮,甚至成為領頭羊,將會是2019年伊始最重要的課題。欲知更精彩報導,就看本期《能力雜誌》。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9年1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