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尚勤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東方IC】
沙發、散落一地的玩具,這個看似平常的場景卻是駭人聽聞的犯罪現場,但要如何在這裡找到罪犯留下的蛛絲馬跡?恐怕連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也要傷透腦筋。好消息是,現代警察有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這個新夥伴,不僅可以幫忙揪出罪犯,更能預測犯罪。西班牙萊昂大學(University of Leon)的電腦科學家菲達爾戈(Eduardo Fidalgo Fernández)正與西班牙國家網路安全研究所(Spanish National Cybersecurity Institute)合作,開發以AI為核心,識別照片中物體的系統,幫助警察發現犯罪現場的線索,當然這也得經過大數據(Big Data)輔助。例如:找出發生虐待的臥室,定期為相關地點拍照,利用圖像訓練機器,可以在過程中發現關鍵訊息與證據。
這只是AI應用於犯罪現場的冰山一角,在虛擬世界中AI更成為維護網路安全的要角。美國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分析,由於聯網設備不斷增加,以社群媒體處理業務的需求提高,AI在數位安全(Cybersecurity)市場產值,預計將從2019年的88億美元,成長到2026年的382億美元,8年成長超過4倍,年複合成長率達23.3%(參見圖一)。
英國:街頭刷臉阻擋恐攻
AI在虛擬世界的活躍已經是現在進行式,例如:守護大眾錢包,運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與AI,阻止線上數位詐欺;守護兒童安全,Facebook利用AI在3個月內刪除了近900萬張兒童裸照,並將可能的受虐細節提供給美國國家失蹤與被剝削兒童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Missing and Exploited Children, NCMEC),阻止更多悲劇發生。
回到真實世界,人們最直接面對AI預防及打擊犯罪的應用,就是被稱為「刷臉」的人臉辨識(Facial Recognition)。其中,打造全球最大人臉監控系統「天網」的中國已經是刷臉第一大國。根據英國數據公司Comparitech統計,中國目前已佈建約2億台監視器,預計2022年,更將增長至高達6億台,大幅助長監控力道。同時,執法單位的資料庫也大量儲存民眾照片,透過刷臉裝置,馬上就能比對身分,一旦發現犯罪嫌疑人,即可進一步採取執法措施。
人臉辨識不只在中國發酵,在西方國家也越來越受歡迎,其中就包含紐約警局在內的美國警察部門,都使用AI技術比對照片與其他資料庫中靜態圖像,其中Clearview AI開發的人臉辨識系統大受歡迎。根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調查,已有超過600家執法機構使用。
倫敦警察廳在2020年1月宣佈,將使用攝影機與人臉辨識系統來鎖定街頭的犯罪嫌疑犯,就重視隱私的西方國家來說,這是罕見的監控行動,對於近年犯罪率提昇,甚至曾經遭受恐怖攻擊威脅的英國而言,警察監視系統比其他西方國家更為廣泛。倫敦警察廳表示:「作為現代化的警察部隊,我們有責任用新技術來確保人民的安全。」這個人臉辨識系統同樣將照片與數據庫比對,可立即辨識出警察監視名單中的人員。
印度:火車「影」「音」辨識抓犯人
把鏡頭轉至世界人口數量第二大的印度,綜觀印度鐵路,從喜馬拉雅山山麓一直延伸至南部的科摩林角(Cape Comorin),是世界最大的鐵路運輸網絡之一,每天載運高達2,300萬人次,然而,這個龐大的網絡卻常被不法的販運者用來引誘婦女與兒童。
過去,這種狀況因為人力、科技不足,只能徒呼無奈,但是當地官員表示,未來印度將在多數的主要火車站,使用人臉辨識技術來打擊犯罪。這套系統目前於南印度科技重鎮班加羅爾(Bengaluru)的技術中心測試,每天約掃描50萬張臉,並用AI將其與罪犯警務資料庫中儲存的人臉進行比對。對於擁有13億人口的印度來說,警務系統的人力是嚴重不足,印度政府也坦承的確需要科技加強資源,其中鐵路官員也表示必須運用科技,沒有其他替代的選擇。目前,人臉辨識計畫也已經計畫應用於火車上,截至2020年1月為止,已在高達5.8萬個車廂中挑選了1,200個,安裝監視攝影機,同時不只借助影像,還導入測試聲音辨識,偵測爭論、尖叫等聲響功能,進一步防患未然。
日本:幫零售業預先揪出竊賊
不只政府、警察部門利用AI執行任務,在日本,甚至有企業運用AI技術開發出新軟體應用,在竊盜案發生前,就能揪出扒手,這種宛如科幻片的設定,是透過成立於2017年並獲得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 Corp.)AI基金支持的新創公司「Vaak」開發的AI,這套軟體可以從安控攝影鏡頭畫面中,察覺來店顧客的坐立不安、躁動或其他可疑肢體語言,發現潛在的行竊者。早在2018年,這套AI就曾經立下大功,「Vaak」協助一家位於橫濱的商店,成功辨識可疑分子,結果在幾天後,這位可疑分子真的因偷竊而被逮捕,「Vaak」因此登上報紙頭條,聲名大噪。「Vaak」不只計畫在日本的10萬家商店中銷售該軟體,更希望在機場、大型購物中心等人潮眾多的場所,裝設判別謀殺與恐怖攻擊的AI服務,最終達到打擊更嚴重的犯罪與恐攻行動。
將AI判別運用於商場的優勢並不只有日本看到,在歐美也有相同的案例,沃爾瑪(Walmart)表示,已經在超過1,000間店中使用AI攝影機來檢測竊盜行為。透過AI與攝影機的結合,可以識別商品何時被放進購物袋,如果商品在結帳掃描前就被放入購物袋,該系統就會通知員工來「幫忙」。沃爾瑪指出,自從部署此技術後,因竊盜或其他失誤造成的商品損失已明顯下降。
利用AI科技防竊,似乎有大炮打蚊子的錯覺,但其實商機比想像中更巨大,根據泰科零售解決方案公司(Tyco Retail Solutions)在2018年針對遍佈全球14國,管理近23萬間店的1,100位零售決策者調查顯示,在美國因外部竊盜或店內行竊造成的損失,在銷售損失占比高達35.55%,由此可知從小地方著手反而有望大幅降成本。
同時,根據科技研究與顧問公司顧能(Gartner)預估,全球零售業在科技支出的投資力道不減,到2022年前將維持在3%以上的年增幅,其中,「軟體」支出不僅將年年維持成長,也是成長幅度最高的項目,2020年相關支出將達357億美元,顯示零售業者將更願意接受AI等新科技,來滿足消費者需求或加強改善現狀的力道(參見圖二)。
矯枉過正與偏見 誤判結果
然而,AI在打擊與預防犯罪的應用上,並非一帆風順。紐約在人臉辨識試點計畫中,測試開車經過橋梁和隧道時,成效並不理想;部分英國警官擔心利用AI打擊犯罪,可能造成增加偏見的風險。
當然,更多抨擊來自於民眾對侵犯隱私權與人權的疑慮,這些疑慮已經在全球各地引發辯論和反彈,爭議不斷。2019年5月,美國加州舊金山市通過法案,禁止警察等政府機關使用人臉辨識系統,以保障人民隱私與基本人權,成為美國首個禁用臉部辨識的城市,緊接著,奧克蘭、柏克萊以及麻州的薩默維爾、布魯克萊恩等地隨後也宣佈跟進。
透過AI辦案、預防犯罪,並非一條平順的道路,如何在保護人民安全以及保障人權之間找到最恰當的平衡,將是21世紀版的福爾摩斯——AI要面對的,比找出兇惡罪犯更困難的挑戰。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0年3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