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減量再利用 食物不要再浪費

- 撰文者:
- 2020/08/25 瀏覽數:3221
依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於2019年訂出主題訂為「健康飲食實現 #零飢餓」(Healthy Diets for a #ZeroHunger World),從過去的調查中,全球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約13億噸食物遭到耗損或浪費,總價值超過7,500億美元,該組織定義將分為食物損失(Food及食物浪費兩種,食物損失指的是生產端的損失,包括農業生產、處理與儲藏過期後丟棄浪費、加工與包裝不符合品質標準的淘汰;而食物浪費則是在消費端,從配銷到消費者端,直到進入了消費者餐桌卻未食用而遭丟棄)。
2019年農糧組織的目標,希望可以讓全球飢餓的人口8億2千萬人都可以有食物可以吃,而2015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也訂下2030年在通路端與消費端每人每年平均減少食物浪費50%的目標。
處理方式 | 處理量(單位:公噸) |
就地翻耕掩埋 | 1,705,804 |
作物栽培覆蓋 | 121,495 |
倉庫墊料 | 26,863 |
禽畜舍墊料 | 116,830 |
育苗栽培介質 | 61,587 |
飼料或飼料原料 | 71,181 |
堆肥 | 2,507,527 |
焚燒掩埋 | 45,254 |
薪材、燃料 | 115,370 |
資源回收 | 18,763 |
化製原料 | 105,463 |
其他 | 43,357 |
未妥善處理量 | 3 |
合計 | 4,939,495 |
因為台灣大都來自於來自消費端食物的浪費,因為非洲豬疫的問題,造成許多的廚餘沒有去處,這些有機廢棄物(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包含食品工廠之食品廢棄物、市場產生的食品廢棄物、學校及餐廳衍生的廚餘與家庭廚餘。
這些有機物因含水分高、熱值低且高鹽度的關係,過去大部分由養豬戶收走或是用堆肥的方式處理,最為經濟且環保,但因養豬方式處理,有併發口蹄疫感染的危險性;以堆肥方式處理,處理的時間過長且需要偏遠堆肥的地方,最好的方式透過廚餘設備處理完後即可以減少到80%的廚餘量,即可將此問題得以解決,但這些都是治標非治本的方式,重點還是應採用MFCA(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物質流程本會計的概念,如何減少原料的投入,從源頭管理解決廢棄物的產生。
我們建議可以從愛物惜食的觀念來推動:
- 源頭減量
以「預防廚餘產生」為優先推動策略,主要執行措施為宣導民眾愛物惜食觀,由政府各機關學校透過多元化媒介,宣傳同仁、市民與店家「為何要廚餘減量?」「怎麼做廚餘減量?」等資訊,喚起民眾珍惜食物之環保意識並轉化為行動,以從自身減少食物浪費,包括推廣計劃採購、宣導民眾吃多少拿多少,輔導業者餐廳適量採購進貨等。
- 再分配(Redistribute)
經過源頭減量之努力後仍產生之剩食,則推動重新分配食物鏈策略,讓自己的剩食變成別人的美食,避免資源錯置、食物浪費,包括媒合市場、店家及里辦公處、社區、社福團體等推動剩食交流、食物銀行及共享冰箱等。
- 再加值(Recreate)
部分剩食是家戶、餐廳或筵席剩餘之料理,透過加工推廣「剩食食譜」或利用賣相不佳或過熟之蔬菜、水果,透過加工變成新商品重新進入市場或超市餐廳和量販業者的剩食做成餐點販售等再加值服務。
- 再利用(Recycle)
經過前面3R後剩餘果皮、骨頭、花卉等無法食用的有機殘渣,則採回收再利用策略,再利用為堆肥資材及養豬飼料,另為發揮廚餘最高價值,推動興建廚餘生質能廠,採厭氧發酵方式,讓廚餘發酵後產生沼氣再利用於發電,轉廢為能源,剩餘之沼渣、沼液再利用於肥料,朝促進循環經濟推動。
- 全民再教育
各機關的配合:訪視許多的業者,他們是希望可以減量的,但是客戶的需求希望量多實在價格優惠,舉例來說:學校的營養午餐料好量多實在,由小學生來做評鑑,並不會考慮營養,喜歡吃炸雞薯條,量少會遭到家長的客訴,但日本學生的午餐供應則是由專業營養師設計營養午餐,控制食物營養成分與熱量,避免營養過剩,免得造成年老健康的問題,成為健保的負擔,大家應該吃新鮮食物不需要加工太多,講求營養均衡才是最好的選擇。
- 跨部會的合作
廠商送餐到學校或是社區使用完後無法再利用,政府應該可以做補助廚餘設施與獎勵廚餘設備設施的研發,每個學校或大社區都可以建立廚餘處理設施直接就地處理,減少廚餘的清運與廚餘不當使用,並可減少碳排放量,學校吃不完的食物除了可以再利用給弱勢家庭帶走外,也可以就地處理將廚餘堆肥種菜種花,教育學生的惜食不要浪費,這些的作為都需要跨部會整合才可能成功(教育部的學校配合、環保局設備的補助、經濟部產業的推廣與科技部技術研發配合)。
國外廠商對於工廠廢棄物處理也有許多成功的案例:
例如:生產吉百利(Cadbury)、瑞士三角巧克力(Toblerone)的億滋國際,只採用可可植物一部分製作巧克力,拿可可被棄用的部分開發零食點心,例如可可果莢內的甜果肉,推出新品牌甜味零嘴CaPao。
還有全球最大釀酒商百威英博每年產生140萬噸啤酒粕,除了低價出售作為牛飼料,百威英博將紐澤西州紐華克啤酒廠的600磅啤酒粕,捐給紐約新創企業RISE Products以啤酒粕為原料來生產麵粉。
我們要做廚餘減量,從產業、學界、政府到個人,人人有責,正如過去老一輩殷殷教導我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粒粒皆盤中飧辛苦。」怎麼愛物惜食,讓循環經濟再利用,讓全球每個人都有飯吃,地球只有一個,我們要更珍惜這塊土地。
AKM農業資訊平台
AKM農業訊平台由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所經營,旨在整合過去合作的產、官、學、研顧問專家,提供青年農民、產銷班、農民團體、農企業客製化的服務,進而提昇農業附加價值與生產力,共同開創台灣新農業時代。同時,將台灣農業科技實力擴散至海外,促進國際媒合交流,接軌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泰國、印尼、日本、澳洲等農產貿易市場。
猜你喜歡

建立一個綠色市場可以從幾個構面來推動,首先是經營者要擁有綠色經營理念;其次是採購販售符合綠色標準的商品;第三要具有綠色工作文化;第四個構面是做好綠色環境;最後一個構面是實踐綠色行銷。如此才得以推動環保、健康、安心的綠色市場。

尼爾.洛孚(Neil Lovell)在2012年加入傑米奧利佛食物基金會(Jamie Oliver Foundation)擔任執行長,鼓勵校園孩童、教師、家長,以及所有相關人員,正視孩童的飲食問題,並企圖透過教育讓孩童對飲食、對烹飪產生熱情。恰巧在台灣食品安全連環爆的當下,尼爾被邀請來台演講,與台灣關心孩童飲食問題的人,分享傑米奧利佛食物基金會的理念以及實際作為。

每個企業都極力在循環經濟上做努力,透過政府的綠能相關政策並結合民間企業的力量,運用智能化及創新商業模式推動,讓國內所有的廠商注重綠色設計、綠色生產、以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 的3R 概念去推動公司的產品設計、生產和行銷,並結合企業社會責任要求,掌握綠色商機。

當有一部分人在追求品嘗世界各地美食,同時有另一群人,正在為剩食議題默默努力!

「共享剩食餐桌,共創社會食踐」創辦人楊七喜誤入剩食領域,起初只是一顆單純的小愛心,希望甘苦人可以有基本三餐溫飽,活得有價值。卻也開啟了她貢獻社會的契機。七喜說她並不偉大,她只是覺得,這是她的夢想,希望人與人之間、環境之間,可以更多些彼此的關懷與溫度。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