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專案怎麼做?

瀏覽數:2099


一、改善專案資料目標的控制

  每次在執行改善專案前都必須要有明確的資料變化目標,並且需要訂定改善後所要達成的要求。每一次改善,都必須要訂定一個核心資料的變化。如果沒有資料的變化要求,那就不能稱作是改善。

  我們在執行改善專案,只是為了把問題變成一個重點嗎?不是的!改善專案必須是要解決問題的。既然要解決問題就需要有一個評判的標準,這個問題的解決情況如何,不能夠簡單的憑藉著我們的感覺來認為這個改善專案是不是有效的。那麼在改善專案的過程中就必須要明確資料與目標,通過改善專案以後,哪些資料要發生變化,在哪一個階段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變化的程度如何。在改善方案之前就應該讓所有人達成共識。

  改善專案必須有資料來源,必須是一個點上的一個或者兩個資料,甚至是一個核心的資料,你要牢牢的把那個核心資料抓住,通過資料來回饋和檢討我們在執行改善專案過程中的有效性。

    改善專案資料目標的制定必須切合實際,讓員工有個明確的達成的指標,在達成的基礎上實施獎勵,然後再提高改善專案所要達成的目標,逐步提高,每一步都要考慮員工的可達成性,如此才能激勵員工,調動大家。切忌定一些理想化且無法量化的目標,導致即使發生了改變,也無法獎勵員工,因為沒有達成預定目標。這樣設立目標是很愚蠢的,因為它會挫傷員工熱情。記住,改善活動是激勵員工最佳手段,激勵員工比單純的達成目標更重要。

二、改善動作的控制

  1、這是改善活動過程中最重要的。要使改善方案有效果,那麼就必須訂定可以執行的動作。例如:腐蝕不均處理辦法是現場蝕刻的員工和班長以及他們的主管一起開會討論出來的。這是他們做的,顧問只是在那裡聽著他們怎麼處理,然後幫他們整理。

  從原因的分析到生產製程要如何控制,到生產參數的調整、PT槽的控制,我們的高層和經理、董事長根本都不知道這些事情要這麼做的。例如PT槽要怎麼控制?產品溫度怎麼控制?還有機線設備怎麼監控?噴淋管要怎麼控制?水怎麼噴?刮水棒、羅拉要怎麼控制?對已產生的不良要怎麼處理?等等。這些,光是靠領導我們是解決不了的。

  我們上面所列的問題,他們所對應的動作都可以列到IPQC的稽核控制卡裡面去。針對腐蝕不均改善方案我們做了一張專門的稽核控制卡,這個稽核控制卡得到主管的認同。當時生產線上的班長就說了,假如稽核中心在檢查的時候發現我們任何一位員工沒有按照我們上面的要求做,員工則立即記缺失,然後組長負有連帶責任。

  2、改善專案動力的來源來在於廣泛發動群眾,改善專案所需要的是全員參與,雖然改善專案的決策在中高層,但是改善專案的執行動作在基層。

  3、將大家討論出來的動作進行篩選與確定,最終形成改善實施的進度表。

  當時討論出來很多東西,但是有些東西是我們沒有辦法做的,不現實的,我們就把它篩選掉了。可以實施並且能夠立即實施的我們就把它篩選出來,形成了我們的進程表。我們的進程就是大家說要怎麼做,然後我們把它形成我們的進度,然後大家按照那個進度來實施。

三、改善專案過程的控制

  1、作業控制:稽核控制,將改善專案中的各個作業標準列入稽核點,並且反復檢查。既然大家都說要這麼做了,而且大家也決定什麼時候做了,那麼對這些作業首先生產線上的基層管理要去檢查。接下來我們的稽核中心就要反復的檢查,每天不厭其煩的檢查,最少保證一天兩次。這是固定的任務,如果有任何的疏忽將追究稽核人員的責任。

  2、資料控制:需要專門有人對資料進行統計和控制。例如:我們要求稽核員在早上10點去檢查的時候,把前一天的資料先看一看,然後又去針對昨天品管部發現的一些問題點再去現場重新進行稽核。在現場稽核的時候,一定是帶著他們的線上班組長一起去。到底這條產線檢查了多少項,你班組長跟著我一起去,出現問題你說怎麼辦?什麼時候改?沒有改的話怎麼辦?

  在稽核這個改善方案的時候,他們生產線內部也成立了一個稽核小組,他們不等我們公司稽核部的稽核人員去檢查,他們9點鐘的時候就已經檢查過一次了。然後我們又去檢查一次,檢查的頻次非常的高。

  3、小結控制:在改善專案進行過程中,需根據實施進度經常性小結,調整。

  這個調整是小範圍的,他們每天早上班組長要開10—20分鐘的碰頭會,講的第一個點就是這個改善方案的實施情況,哪條線出現了腐蝕不均,出現了腐蝕不均解決的方法是怎麼樣?誰來負責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每天早上第一個議程就是腐蝕不均改善方案的實施狀況和出了問題的檢討。

四、改善專案結果的控制

  1、稽核中心對員工在改善過程中每一個具體動作執行情況的稽核與考核(反復性)。只要一個動作沒有達到上面的要求,我們則要求他們樂捐10元。員工只要發現有腐蝕不均的情況,他就會自覺的說他錯了,他馬上改。然後也自願自動的承擔樂捐的責任。

  2、最終結果考核(獎與罰)。就是這個動作我們做了,假如沒有達到我們的效果,我們相關的人員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如果達到了,應該怎麼樣獎勵。

  3、總結(經驗與教訓):在某一次的改善案例中,生產二部腐蝕不均第一階段性總結中可以看到,腐蝕不均外觀問題由9月份的化成箔不良占總比率的18%,完成改善後,降低到只有0.86%。從18%降低到0.86%,這個在這行業,應該來講控制是非常到位的。

五、改善方案中所必須做的8點與執行三要素(標準、制約與責任)

  1.為什麼要做

  2.什麼時間做 (標準)

  3.需要什麼組織來保證 (標準)

  4.怎麼做 (標準)

  5.過程中小結與調整 (標準)

  6.明確檢查與監督 (制約)

  7.要達成什麼目標 (標準)

  8.責任承擔 (責任)

  總之,改善就是聚集焦點,充分調動我們中基層人員參與並快速解決問題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