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風口迷思

瀏覽數:735


  隨著市場需求轉變(高度客製化)、出生率下降(生產力缺口)、人口高齡(退休潮),人力短缺(缺工)將是全球製造業無法避免的問題,再加上新品生命週期越來越短、物價上漲(人力成本上漲)等等問題,導致數位轉型與智能製造工廠(無人工廠)已經成為工業大國及製造型企業邁向未來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這波智能轉型浪潮中,以2011 年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提出概念『工業4.0』最具影響力,筆者歸納其原因可分為二點,其一、工業4.0的概念涵蓋所有智慧。

  其二,筆者認為工業4.0由於涵蓋面廣並且固然有其創新成份存在,但不可否認工業4.0名字取得巧妙,工業4.0字面義意上,代表著前3次工業革命的加持與疊加,工業4.0發展至今還處於概念整合階段,但各工業大國面對它(字面上、涵蓋層面上),所構建出對未來的美好想像(尤其是前3次革命既得利益者,英/德/美/日/中)自行腦內補完(省略過程,直接將美好想像轉化為成功藍圖),各大企業也在國家的推波助瀾下競相投入資源,期望取得領先者紅利(雷軍說: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

  也因此工業4.0概念一經提出即受到各國追捧,美國、德國、中國、日本無一例外由政府帶領,投以國家資源推出主題補貼政策誘因(如:台灣政府提出以5+2產業創新領域等)如:智慧機械-產業聚落供應鏈數位串流暨AI應用計畫。

  該計畫要件中,指定由SI主導(由系統整合廠商主導,旨在練兵),整合中心廠與關鍵供應鏈(1+4),完整配套補助計劃包有企業智機診斷、先期顧問規劃案與POC驗證(半年),直至完成智慧機械AI系統建置案(2年),循序漸進導入智慧機械、IOT、雲計算、智慧互聯(連網、監控、分析、追溯)、大數據,延伸擴展供應商資料串接平台避免信息孤島。

  旨在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1+4),並與SI協同合作開發新技術創造新商機。並期望台灣中小企業能在保持原有生產力優勢前提下(成本、品質、交期與彈性),引入政府資源補助加速數位轉型升級,建構智能工廠 (具物聯網、數據分析、異常監控、即時回饋等功能特徵),透過創建雲端平台及物聯網優化消費者連結與回饋,快速滿足市場客製化產品需求,創造智慧化製造服務體系。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9年中小企業白皮書》發布資料顯示,2018年臺灣中小企業家數約為146萬家(約占97%),中小企業就業人數達896萬5千人(約占78%)。一般中小企業面臨數位轉型的契機,通常是可分為三類競爭者壓力(如:競爭對手產品有產銷履歷,我們也要有)、客戶驅動(合約要求或規範)或市場驅動(近期熱點或顧客需求)。

  企業主面對如何讓『我的工廠』也能連結『智能工廠』,『我的產品』也要有『二維碼連結產銷履歷』這一類思考時,最直覺的想法就是投資號稱智慧化的新設備(如:自動化設備、機械手臂、AGV無人搬運車等)或導入新系統(如:ERP、MES、SFC、CIM等),並認為『投資與購置』就能達成工業4.0(智慧製造、數位轉型)目標。

  此類誤解經常導致多數企業主於『智慧製造的數位轉型之路』越走越偏,當投入大量資金卻沒有預期的成效時,最終反將『工業4.0』錯誤理解成設備商或系統廠商的噱頭,或更有甚者,轉變成數位轉型無用論的擁護者,向上對客戶及向下對供應商負向宣傳。

  分析中小企業數位轉型失敗原因亦可以分為二類,其一、傳統想法引導作為:在傳統思想(舊認知模式)引導下,認為『數位轉型』、『智慧製造』與『工業4.0』等同於市面上販售的新設備、新裝置或新系統代名詞,數位轉型就是花錢買設備或買系統,其二、錯把工具當目的:企業導入『新技術』或『新概念』的目的是『產業升級』,產業升級的本質是『創造客戶價值』與目的是『解決企業問題』。工具導入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新技術、系統、設備或概念(如智機化)都是工具)

  因此筆者建議,為了避免工業4.0風口迷思,導入前應先深入了解自身企業核心價值與瓶頸問題與挑戰,並循序漸進設定階段性里程碑(最終達成數位轉型的目標),換言之,具體了解『企業急需解決的問題』與『客戶最在乎的價值』為何? 找出『智能製造』、『數位轉型』或『工業4.0』結合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前提下,組建內部團隊,以三年計劃為基準,第一年分三階段導入:

  • 第一階段:先求有,提升人員作業效率與信息準確度(如:自動人機數據採集分析,取代手工書寫)
  • 第二階段:再求好,挖掘即時數據找出浪費損失(如:智慧異常報警、自動回饋損耗,縮減停機換線)
  • 第三階段:後求精,終結信息孤島(數據串接),縮短生生產週期,提升訂單準交,強化參數據可追溯性,滿足客戶(如:佈建供應鏈信息系統平台、終端用戶信息蒐集、大數據運營管理模式建構)。

  面對新技術的瞬息萬變,絕不能陷入軍備競賽迷思,錯以為投資無人化、功能多、自動化、有連網、能監控等新的功能多的設備就達成『工業4.0』或『智能工廠』,數位轉型對於企業更應該以客戶價值為核心,整合內部需求(瓶頸問題),逐步分階段從硬體、軟體、感測裝置並搭配現場管理系統(如: MES、CIM、APS等)。

  整合從數據連網、資料分析、指標監控、問題追溯、即時回饋與掌握訊息的戰情中心,最後,『工業4.0』絕非只是企業提升生產力(交期、成本、品質)的工具,若能深入理解智慧製造的應用與未來,必會發現企業實現智慧製造的過程,將可為企業取得四大優勢,領先者優勢(先機)、競爭力優勢(生機)、合作共生(商機)、創新技術(契機)。

 

【參考資料】

  • 投資臺灣入口網Invest Taiwan,投資台灣三大方案。
  • 經濟部工業局,智慧機械-產業聚落供應鏈數位串流暨AI應用計畫。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