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領導二部曲:領導淬煉(下)

瀏覽數:1916
關鍵字:


 

  榮膺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今年度「全球最受讚賞企業」以及「全美最受讚賞企業」排行榜冠軍的蘋果(Apple)公司,其首席營運長提姆.庫克(Tim Cook)接受媒體訪問時說道:「Apple超高創新價值的根源,來自於界線非常模糊的組織中,關鍵性專業人才秉持信任基礎的協同合作。」說明了有效的團隊合作,足以締造出卓越不凡的成就。

  團隊合作最大的意義在於,有效率的團隊運作可以達到個人力量無法達到的境地。已故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率先提出以團隊為基礎的組織,能夠創造出高績效,他強調:「管理者若想要發揮自己及別人的長處,就要使組織及個人的成就相互融合,設法讓自己的長處變成組織的機會,讓自己的價值變成組織的成果。」 

四大要素 促成團隊運作

  但並非一群人在一起工作,就能夠稱之為「團隊」(Team),有些情況充其量只能稱為「團體」(Group)而已。真正的團隊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組成的,促成團隊運作有4個要素,包括:共同的承諾、績效目標、相輔相成的專業及共同的責任。

  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曾經指出,「在許多團隊中,每個成員的智商都在120以上,而整體智商卻只有62。」德國心理學家馬克斯.瑞格曼(Max Ringelman)曾經進行一項實驗,將拔河中個人與團隊進行比較。他預設團隊的力量應該等於個人力量的總和,但結果並不如預期。3個人的力量之和是一個人的2.5倍,8個人的力量還不及一個人的4倍。其他學者也以類似的方式進行研究,大部分的結果支持:團隊的成員增加與個體的績效呈負相關。

  心理學家將此歸咎於社會惰化的效應:其一是,如果團隊成員認為別人沒有付出,就會減少自己的付出以建立公平感。其次是,責任共同分攤,個人的投入與團隊績效產出之間的關係不明朗。所謂大樹之下好乘涼,依附在團隊庇蔭下,個體的個人貢獻如果無法被明確地衡量,整體效率就會下降。

  因此,領導者若要讓團隊產出大於個人產出的加總,甚至產生加乘的效益,就必須明確衡量績效產出的機制,分工明確,且對每一個成員進行合理的評估,才能收團隊合作之效。 

三大驅力 激勵團隊士氣

  團隊合作模式通常循著以下流程:討論-溝通-知道-共識-承諾-激發熱忱。但我認為,在討論時不要害怕或禁止爭論,經過爭論,共識會更明確;在溝通之際,還必須彼此協調,團隊成員對於各項訊息除了要知道外,更要深入了解。如此一來,更能基於共同價值觀與目標作出承諾,激發達到目標的熱情與責任感。

  領導人必須充分掌握激勵團隊的三大驅動力:成就的需求、學習的熱情、貢獻的渴望。成功領導人帶領的團隊,通常有下列特點:1.目標明確。2.各司其職,各負其責。3.強烈的參與感。4.相互傾聽。5.凝聚力強。6.溝通無礙。7.團結互助。8.彼此認同。

  一位振奮人心的領導者,通常在團隊裡擔任導演的角色。在籌組團隊時,想辦法把各種角色與個性的人融合在一起,有胸襟接納各種類型的人才,讓團隊截長補短,讓適合的人做適合的事,並維持工作進度持續前進。

  領導人同時也是啦啦隊長的角色,激勵團隊成員為勝利而奮鬥,強化他們的信心與技巧。激勵成員不斷挑戰更高的績效,分享成員的喜悅與憂心,有同理心,隨時觀察員工的情緒,使員工意識到他們有潛力不斷進步,熱切地鼓舞他們往更好的績效邁進。領導者必須能夠將自己的光和熱散發出來,壯大團隊的聲勢,讓團隊成員下屬感染熱力,跟著他往既定的方向與目標前進。 

對抗慣性 不斷創新變革

  巨變時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與時俱進,帶領組織創新與變革,從而主導變化,也是領導人重要任務。慣性是成功最大的夢魘,華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曾經有感而發地說:「如果在擊敗敵人之前,先將自己擊敗,就有更強的力量來參與競爭。懂得放棄的人,已經握住一把創新的鑰匙。」

  對抗慣性,進行企業自我改造,是領導人不能忽視的課題。也許是在原有的基礎架構上,建立新的商業模式,也可能是全盤的組織重整,最終的目標都是取得下一波競爭中的最大優勢。

  不滿足於現狀,不斷地變革,就不會被潮流或競爭者所追趕,甚至淹沒。從Intel、IBM、HP、奇異、摩托羅拉的例子,都可以看出他們藉由計畫性的放棄與創新,以爭取研發與市場戰略的制高點。

  離開舒適區不容易,放棄手上現有的,往往比創造新的更不易,但這是領導人智慧與深具勇氣的選擇,是基於戰略的價值判斷,是以退為進、以攻為守的策略抉擇,也是創新的開始。

  一個企業領導人,要擁有全球化的心態,設定宏大的目標,具備駕馭複雜狀況的能力。展現團隊合作的執行力與領導力之際,還得保持靈活與動態思維來對抗慣性,在文化塑造上植入創新因子。因為領導者的作為永遠不是個人的事,企業將因他的一言一行而改變,領頭雁將決定整體雁群的方向與速度,以及能否快速而安全地抵達目的地。

【本文作者為中國生產力中心暨能力雜誌社長,並刊登於能力雜誌2008年11月號觀點,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