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經營〉正確描繪創新地圖

瀏覽數:1883

  企業的經營策略是為了在市場上獲勝,「創新」則是長期營運成功的基石。尤其是在現今非常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不思「創新」的企業會因被競爭者超越,而走向失敗之路。然而,提及創新與創意,多數領導人都會面臨同樣的難題,就是如何利用組織有限的資源及能量,聚焦在適應市場競爭情勢以及企業內部狀況的創新策略?如何讓員工對於創新策略都有明確的認知,成功執行所訂定的策略?要達到上述目的,可以透過創新地圖的描繪程序來完成。

  完善的創新地圖能夠清楚地闡述企業的核心能力、產業需求及動態競爭關係。企業依此設定明確的策略目標,再將目標轉換成可連結的績效衡量指標(KPI),讓創新策略目標延伸成部門目標、個人目標,藉此讓每一位員工在日常工作中排定優先順序,了解如何進行評量及改善,更重要的是讓大家知道為何要創新。也因而企業內所有的目標、計畫與員工績效、獎酬皆能與創新策略緊密結合。

  縱然如此,但為數不少的領導人在描繪創新地圖時,只將創新的定義侷限在「靈光乍現」的時刻,並且相信創新是屬於少數天賦異稟的工程師、科學家專屬,不能將制式的組織規範強加在他們身上。

  倫敦商學院教授朱利安‧柏金森(Julian Birkinshaw)於2010年曾針對132家跨國企業進行一項問卷調查,請經理人評估自己在創新價值鏈中貢獻度。調查結果發現,絕大多數經理人都自傲能輕易想出令人激賞的創新點子,但讓他們最感到困難的,卻是如何將創意轉至商品化的流程。

  舉全錄帕洛奧圖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為例,在70到80年代集結了許多的創意人才研究各式開創式創新,更產生了上千項創新概念及產品原型。但由於欠缺創新的策略目標以及管理流程,造成許多的創意只是曇花一現。也就是所謂點子很多,但就是無法落實到商品化替公司賺錢。

  所以,彼得‧杜拉克說,「聰明的創意是創新機會中風險最高,且成功機率最小的來源;目標明確且透過分析、系統化所達成的創新才會有效。」

  再舉蘋果為例,創辦人賈伯斯在描繪創新地圖時,會透過自我檢視包括:公司應該專注在哪些創新的領域、公司需要多少的創新、公司具備哪些核心競爭能力等等問題釐清創新策略;再透過組織內部與外部顧客的溝通管道,即時掌握創新的資訊;建構明確且清楚的創新流程;連結績效獎酬,力求每位成員了解公司的策略及營運的意涵,使行動與策略目標一致,做出最佳的創新表現。

  值得強調的是,創新地圖具備導航、執行、說明、追蹤的功能,因此規劃上必須是動態的、能根據企業內外部的環境變化進行調整修改。在執行上,則應與績效衡量指標、獎勵以及企業文化做相關配套,如此作為,方能形塑由下而上讓員工踴躍參與,由上而下與公司策略目標緊密結合的效益。企業也將可藉由創新地圖對管理創新有更好的掌握,進一步提升整體營運績效與企業競爭力。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