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9月6日筆者獲亞洲生產力組織(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簡稱APO)頒發「2011年APO國家獎」的殊榮。APO自1979年每五年舉辦一次國家獎得主遴選,此次能代表中華民國(R.O.C)得到此國家級的獎項,深感榮幸。 頒獎典禮中,筆者以「繼往開來─創新/永續/生產力」為題,提出淺見。但礙於時間,無法說明清楚,故藉此專欄,將些許心得再加以補充。
近年來,歐美國家由債信危機引爆的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世界經濟重心正朝向亞洲轉移,如果以亞洲區域經濟整體發展來思考的話,當世界經濟重心偏向亞洲時,整體亞洲國家都會較以往有更好的機會。
在此利基下,「亞洲價值鏈」可作為未來發展的框架,以達到永續發展。實際上,從過往的競爭理論,在於讓「個體」的市場價值最大化,但綜觀全球產業正面臨結構化的轉型升級,須以「整體發展」的概念,來加以修正。
APO中的每個會員,可以透過交流、研討、達成共識,規劃共同發展有利的模式,再加上,各會員國都有其獨特的競爭優勢與資源。如果能以價值鏈的概念來統合,每位成員都能在價值鏈上扮演好自身的價值角色,做出適當的貢獻,那麼在自我成長的同時,亦可帶動整體價值鏈的成長。
以蘋果公司的ipad為例,不僅帶動周邊許多產業的出現,如保護殼、觸控貼、應用軟體…是從自身硬體產製到周邊商品研發建構出新的產業價值鏈。此一模式,可以視為未來亞洲價值鏈的「理想形」(Ideal type)。
若將此創新模式放大到亞洲,每個會員就宛如一個核心產品或價值概念的周邊專業生產角色,各自扮演不同價值的提供角色,不僅能完善原產品的價值,更為產品開創出更多新價值。 實際上,「價值」的創造或取得是未來發展的核心。欲建構「亞洲價值鏈」,要先能掌握「價值趨勢」。
亞洲生產力組織從過往以製造業與農業為重心,近年來則因應區域發展,致力於提升環境與綠色生產力,逐漸將關注的重點轉移到社會整體,這是一種由「物」到「境」的連結;過去生產力,著重在企業的產出「物」的能量,現在開始重視生產力產出與社會環境的關聯,考量兩者的互利、共生。 值得重視的是,各種價值變化其實都繫乎「人」的要素。當把人與物、境連結後,就會產生一種「人、物、境」的價值模式。
價值的出發點在於人的認知與體驗,而物的創造若在滿足需求之外,還改變了環境,創造一種情境,讓人去體驗,透過感動而產生新價值,如同活水一般的循環,人造物改境的同時,亦啟發自我。
APO為亞洲生產力組織的集合,是協助該區域產業的整體提升、走在企業之前引領企業,建構一個追求卓越的基礎環境。這個理想很多措施也非企業個體可以負擔,或單一國家可以完成。
因此,需要APO發揮公益精神,共同架構跨區域、跨功能的平台,協助產業與企業邁向創新價值、永續卓越,造就亞洲成為另一個具有蓬勃動能與發展潛力的經濟體,進而成為全球創新與永續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