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經營〉導入限制理論 突破瓶頸

瀏覽數:3108
關鍵字:


  限制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 TOC)的創始人高德拉博士(Dr. Eli.Goldratt)曾藉由簡單的譬喻來闡述企業經營。他把企業比做一條需要乘載負荷的鏈條,鏈條連結在一起,象徵企業完整的團隊營運系統,必須能夠承受巨大的衝擊力量,才能從中創造價值。某些限制因素,會使鏈條無法承受負荷而應聲斷裂。這鏈條中最弱的環節就是「限制因素」,也就是一般所說的瓶頸。   

  也就是說,企業內部各個部門工作必須互相、緊密配合,才能讓投入的資源獲得最大的價值,創造最高的投資報酬。但從實務上,企業受限於部門、人員及作業等各種不確定因素的阻礙,而無法有效實現營運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企業可透過TOC的診斷,檢測出企業價值鏈中的限制因素(瓶頸),並運用有限資源逐一突破限制因素,以達成營運總體目標的思考模式與落實策略,為企業建立一套完整的架構與管理手法,協助快速尋找限制因素,提升附加價值與經濟效益。 導入限制理論可歸納五項步驟為:

步驟一:找出系統中的限制條件。  

  思考程序中TOC提供了分析工具,協助企業透過繪製樹狀圖找出核心問題。

步驟二:徹底活用限制條件。

  找出的限制因素後進行突破對策時,經常出現對立矛盾現象,可利用「對立消解法(衝突圖)」方法,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對立消解法可經由以下步驟來達成:

  1.確定最終共同目的;2.找出達成目的的雙方必備的條件;3.依個別必備條件分別找出前提要求;4.從個別前提要求者中發現對立要素;5.從個別要求,必備條件中尋找創新思維,以找出最佳解決方案。 

  雖然「對立消解圖」可以協助釐清問題與衝突點,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真正突破點,但並非是充分且完整的解決方案。應更進一步運用未來對策結構樹狀圖(未來圖),在現狀圖上將每一策略構想放置到要突破的環節,重新繪製邏輯連接,在現況圖的基礎上形成未來圖。

步驟三:促進其他條件配合限制條件執行。   

  解決限制瓶頸方案時,其他環節應在改善時完全配合限制解決方案。這種理念與作法可以在最短時間內集中企業能量,以單點突破方式改善。

步驟四:強化限制條件。   

  改善核心問題必須有配套措施,若不能有其他配合措施加以制度化,不但未能真正解決原本的限制條件,反而製造更多有形、無形的瓶頸。

步驟五:避免惰性,持續改善系統限制條件。   

  當最大限制條件解除後,系統上原來「次要」的限制因素又會變成阻礙整體目標的新瓶頸,必須依循一到四的步驟改善。 運用TOC,可以找出企業阻礙,達成最佳化,成功關鍵要素包括: 1.領導者秉持願景、使命的經營理念,宣誓決心、全力參與改善並給予應有的資源。 2.建立激勵、獎懲制度,鼓勵積極正向的參與文化,並藉此發覺組織內革新的人才;對改善貢獻的成員,應給予適時且實質的獎勵。 3.改善行動應由內部發動,將顧問的輔導作為諮詢的機會,加強成員主動議題與思考的能力,以形塑自主改善的環境。 4.組織成員基於共同價值觀與目標做出承諾,激發達成目標的熱情與責任感,持續保持靈活與思維來對抗慣性。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本專欄每周一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