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幸福企業方程式(下)

瀏覽數:3132

  結束了連續九天的年假,士農工商各界人士紛紛回到工作崗位上,繼續秉持「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在新的一年奮發向上,開創新局。而新年伊始,在朝野有志一同拼經濟之餘,江宜樺行政院長也特別關切「國民幸福指數」,希冀能扭轉過去幾十年經濟掛帥的施政,重視台灣在地指標,營造讓人民「有感」的幸福。實際上,「幸福學」不僅是各級政府必須時時虛心討教,專注研習的志業,對企業領導人亦是具有相同的意義。 

  我認為,要讓員工感到幸福,企業首要是必須獲利。獲利是生存下去非常重要的手段,如此,才能行有餘力去創造可以讓員工發揮專長、生活無虞的幸福環境。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先生曾以「企業是追求幸福的手段」、「人性管理」及「以和為貴」三大理念來經營企業,對員工的福利照顧一向無微不至,且奇美也早政府10年前就實施週休二日、以員工終身認股制度保障從業員工等創舉,讓人羨慕不已。然而,由集團多角化經營的奇美電子卻不敵面板產業詭譎多變的經營環境,營運失利,虧損連連,終被併購成為被消滅公司,讓奇美的人本風格經營典範,僅能託付往事回味。

  企業若有獲利則情況大不同,諸如:王品集團成立安家基金,承諾照顧員工一輩子;金仁寶集團的員工每生1個小孩,可獲得公司發放的6.6萬元獎金等。但最讓許多員工感到就甘心的莫過於谷歌(Google)公司。多數人都知道該公司的員工福利非常好,根據《EMBA》雜誌報導,谷歌員工的好福利一直持續到他們身故後,家人依舊能得到公司的照顧。例如:當員工過世後,他的配偶每年都會拿到員工在世前一半的薪資,並且適用於所有的員工;不幸身故的員工子女們,日後可以每個月領到公司所支付的1000美元協助就學,直到19歲為止。

  組織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曾說:企業存在的目的不是賺錢,企業賺錢的目的是為了做更多更好的事。至於是什麼事?那才是界定公司存在的真正理由。

  我認為,要成為幸福企業,穩定的工作、工作環境的舒適與安全、經濟上的滿足都是基本條件而已。實際上,工作對員工而言,其意義不僅是滿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同時也是滿足愛與歸屬的需求、自尊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除了制度上以人為本的思維進行設計,領導人更需以傾聽、細看、好說來形塑出一個能讓員工感受到關懷、尊重、支持、學習的氛圍以及場域。

  我在辦公得空之際,便經常在公司內部四處走動,與其稱之為走動式管理,毋寧說是一種「走動式關懷」。同仁也早已司空見慣,多數人都能自然地流露與同儕或顧客接觸的情緒與行為。我也從中眼觀四方、耳聽八方,聽聞同仁或因顧客為難而感到挫折,或與同儕之間產生齟齬而難過時,便能透過授權委請主管加以留意、安撫、鼓舞、引導同仁,把握每一次互動的當下。

  讓員工擁有幸福感,必須先栽下種子,給予呵護、照顧、適時修剪枝葉,方能使其能根深葉茂。今時今日,領導人應視員工為資產而非負債,企業必須建立一套內部服務品質提升機制,透過環境文化、服務以及管理制度,提供內部顧客服務,創造員工滿意度與承諾,對外,方能則擴散顧客信任與忠誠關係的強化與維繫,提升企業聲譽與品牌權益。

  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指出,世界上最美的3件事分別為: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花朵以及人類的良知。我身為企業經營者想再加以演繹,在辦公室裡最美的風景便是擁有一群快快樂樂工作且充滿活力的員工。然而,打造幸福企業是最好宣傳的口號,卻是最難的課題!

  (全文完,本文作者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口述,黃麗秋採訪整理,專欄每週一發表)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