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嚴重影響食品安全的「塑化劑」事件,也不過才經過兩年的時間。國內竟又爆發不肖業者,運用工業原料「順丁烯二酸」調配出毒澱粉的事件,幾乎台灣的特色小吃如:肉圓、粉圓、肉羹、黑輪、豆花都先後傳出受到污染,一時之間人心惶惶,就連未使用毒澱粉的店家,也因民眾的疑慮而生意一落千丈。
毒澱粉更延燒到國際,重挫台灣美食的國家形象。根據報載,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接獲新加坡政府通知,檢驗出台灣廠商產製的66件澱粉類產品,有11項驗出含順丁烯二酸產品,要求業者回收。行政院各部會總動員,則為此事件召開國際記者會說明後續處理,因應對策。
全國各界現階段都傾全力調查原料源頭加以防堵,嚴懲黑心原料商,要求業者張貼安心證明標章,實屬亡羊補牢。但在一陣撻伐、批評、檢討、究責的聲浪當中,我以為,應該要給全家便利超商按個讚!
要不是他們內部人員為了確保銷售的食品安全無虞,維護企業形象,嚴格把關品質,膽大心細對下游供應商所提供的產品提高了警覺,並主動檢送多項食品,才讓這起隱藏了數十年的毒澱粉事件暴露在陽光下。否則,民眾可能是一邊稱讚小吃的口感香Q,一邊又吃下更多的傷害身體健康的工業原料。
台灣的便利超商密度以為全球第一,根據統計幾乎是每500公尺就有一家超商,競爭方式更從店數之爭,提升到坪效之爭。在面臨經營環境快速變遷、產品生命週期快速縮短、顧客需求變化莫測、破壞式創新對手無所不在等衝擊,企業為了再擰出任何一滴獲利,經常陷入天人交戰。只要一個念頭的轉變,往往便開始追求成本極小化,利潤極大化的經營目標,進而罔顧其他責任於不顧,對「品質」要求得過且過。結果這次事件突顯出最終受害的終究是企業自己。當年塑化劑事件,今日的毒澱粉事件,以及之前鬧的沸沸揚揚使用過期原料製作泡芙的事件,多少知名的食品企業中箭落馬的殷鑑不遠。
品質大師戴明(Edwards Deming)說:「企業組織必須擁有一個堅定不移的品質目標,這個目標應建立在品質管制與產品開發的長期計畫上,並能夠確保所有員工的目標意識。」
品質觀念的啟迪與發展,從早期的認為品質是檢驗出來的「品質檢驗」;再到認為品質是製造出來的「製造品質」;進展到品質是在設計時,就要把客戶需求考慮進去的「設計品質」;再進展到每一個流程、每一事件都攸關品質的「管理品質」;以顧客導向從企劃到執行、檢查、回饋,包含所有的部門及成員都認同品質價值觀,將不斷追求品質改善,視之為生活習慣的「習慣品質」。
儘管,品質經營的觀念與手法屢有創新,但可以確定的是,產品與服務品質良窳是由顧客決定,顧客更期盼企業能夠透過使命、願景,滿足他們在生活上深層的需求,這便是企業存在的價值。
可以這麼說,企業必須致力於全方位的品質經營,更應將品質視為創造顧客成功必要的手段。唯有徹底落實與執行,才能讓組織中每位成員、組織內所有部門全面許下追求品質,絕不折扣的承諾,更抱持持續改善的信念,防微杜漸。並藉由事實與數字管理,達到日常演練、定期檢核、跨部門合作、持續不斷學習,同時連結績效獎酬制度,激發全員全面品管的榮譽心。
所以,我經常說:「品質是企業的生命,沒有品質。就沒有企業。也就是所謂成也品質,敗也品質。」這次毒澱粉事件,讓我們又看到企業在品質管理上最好與最壞的示範。
(作者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黃麗秋採訪整理,專欄每週一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