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新生產力 領航新世界(下)

瀏覽數:2618

  上週我於專欄中提及,現今已是低成長率、高失業率、高競爭、高風險的「一低三高」時代。影響所及,消費者由衝動消費轉為理性消費,並且更重視產品的性能及價格比。

  企業建構「生產力」要走出既有執著在品質(Q)、成本(C)、交期(D)等元素的思維,進一步提升為價值(V)、速度(S)、創新(I)新元素的革新做法,協助客戶面對終端消費者需求,促進幸福生活,而在此過程中,「速度」(S)將是未來走向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關鍵。

  為什麼建構新生產力,會在此刻越發顯得重要呢?

  係因,企業經營歷程一如跑馬拉松賽,面對每個上坡、下坡路段,或者是跑到中段路程、甚至接近終點路程時,為達順利到達終點,沿途必須採取不同的優勢策略與手法,方能將競爭對手拋棄於後,獲得最後勝利。

  而所謂優勢策略與手法,一是製造業因應產業競爭壓力、企業生存壓力,積極從企業文化、產品技術、人才創意等內部創新動能,拉動生產力昇級推力;二是服務業因應新興市場需求的崛起、消費者需求的提升,尋求從服務體驗、價值鏈夥伴的協同合作模式,打造出創新的商業模式、作業流程、服務內容、新價值與新市場,形塑出創新思維的轉型推力,建構起差異化的競爭效益(Differentiation)。

  我經常說,不論經濟趨勢或競爭態勢如何變化,「生產力」是競爭力的基本,沒有生產力,哪來競爭力!競爭力的源頭肇始於生產力的提升。因此,企業應進一步思考如何增加有效產出,以有限資源來創造更大的價值,惟倚靠開源及節流。其一是運用創新產品技術與提升服務體驗;其二則是運用限制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TOC)的管理模式,快速找出營運中最根本的限制條件與瓶頸問題,將資源集中在改善最大弱點,協助企業獲致運作及營利的顯著改善。再進一步將顧客價值主張的思維與做法,貫穿全組織與全流程,建立起商業模式創新,滿足不同顧客需求,從而開發出新市場,獲致高利潤。

  由是如此,未來生產力的內涵,都要從「績效觀點結合創新作為」。因此,不管是製造服務化、服務感質化、農業精緻化,其重點都在於協助企業創造獲利,創造社會福祉,讓消費者感動,進而產生幸福感,並能愛護環境,善用資源以創造環境、企業、顧客三贏局面。其運作成功關鍵則在於「生產要素的應用流程」,在過程中能夠「積累」持續提供原本無法儲存的體驗與感動的能力,企業藉此確保永續的發展。

  當然,要實現企業永續卓越的願景,主體還是在於「人」。企業必須發掘、培養以及訓練人才,使之能夠往願景達成的方向前進。企業人才管理的起點,在於清楚了解實現企業願景需要何種人才,並以此方向分別從保健因子、激勵因子、心靈因子多管齊下,進行人才能力的培育與價值觀的塑造,進而激發其潛能,許下與組織共創卓越的承諾,讓企業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下,持續培育融入企業經營文化的高績效、高潛能人才,進一步提升整體營運績效與競爭力,達到以人為貴,才能深耕台灣、躍升世界,成為永續卓越的企業。

  (本文完,由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口述,黃麗秋整理,專欄每週一發表)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