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營運順暢,不斷創造出新市場與新消費者;組織運作打破本位主義,員工上下一派和氣。上述這般是每位經營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在真實的經營環境中,乍看之下組織好似發展順利,卻遠比正身處威脅當中更加危險萬分。因為,除了天災、事故、商品毀損以及顧客抱怨等組織或企業怎麼也料想不到的狀況頻頻發生。當領導者與員工鬆懈,悠閒地以為一切順利時,可能公司的這艘大船,已經從某處破洞漏水而慢慢往下沈沒了。因此,我經常以「痛苦使人高貴」這句話與CPC同仁共勉。
當然,我所謂的痛苦並不是故意在其精神上壓迫或凌虐身體。而是在組織裡,追求「穩定」與「安心」是一種理想值,但每個成員不做任何努力、不採取任何因應措施,行為處事就容易形成慣性,慣性久了就成惰性,危機便隨之而來。
反之,適時地給予工作壓力,當然執行過程中,或多或少因為天時、地利、人和不見得可以盡如人意而感到情緒低落,甚至是痛苦難過。但若主管能以正確的激勵方式,也會讓員工全心投入、滿懷熱忱、充滿動力。
《EQ》作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m)在其新作《情緒競爭力》舉出,一個人想把一件事情做成功,源自於3種動機:
第一是對權力的需求,追求對社會有利的權力。行使這種權力的喜悅,在於發揮影響力讓別人變得更好,或者是想促進提升公眾福祉。
第二是歸屬感的需求,因為參與團隊行動而感到快樂。也就是說,當大家一起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經由達成目標而獲得滿足感,也會讓人充滿活力。
第三則是對成就感的需求,達成有意義的目標。追求成就感需求高的人,喜歡紀錄得分,喜歡知道自己表現如何?不管是單季業績目標或年度目標。
不管是基於何種動機需求,都會促進員工就會用盡全力去找可行的方法,過程中遭遇到瓶頸難免會感到沮喪,也會感到煩惱與不安,而造成壓力。
心理學家曾研究「壓力」對工作表現的影響發現,當以「壓力激素」與「工作表現」為雙軸座標時,一旦人們受到激勵,又能積極投入時,壓力就會變成「好」壓力,促進人們表現優異;但若工作挑戰太大,要求過多,加上時間跟支援不足時,壓力反而形成「壞」壓力,讓人們表現失常。
該研究指出,人們長期處於壞壓力區的代價,不只是工作表現變差,反應還會變得僵硬,也更容易分心。這道理其實很容易理解,所以,主管應衡量員工面對挑戰的能力。如果員工不夠投入,那就要設法提高其在工作的挑戰性,讓工作變得有趣,讓他們可以多學習,再成長;如果員工感到力不從心,那就要調整工作目標,並且給予情感及資源的支持。
實際上,現今的經營環境對組織從上到下的每位成員而言,都被賦予嚴格的要求,不僅要面對年年提高的目標值,一旦經營上有所差錯,立即會受到撲天蓋地的批評與檢討,因此會讓成員把危機意識和不安全感混為一談而煩惱恐懼,甚至影響到身體健康。每個人都會有對未來產生莫名的恐懼。可能源自於對環境轉變的不適應,對自我過度的要求等原因。但我一向秉持,凡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的信念,戮力而行。
另外,我建議要維持正常的作息,並且於每日為自己保留5到10分鐘的清靜時間,讓自己放鬆。因為生活節奏混亂,人的身體就會變差,思考能力也會變得低落。此外,更要擁有適度的運動。例如:打球、快走、爬山、游泳等,藉由運動強健體質,更達到鍛鍊意志力的目的,才能腦清目明地從工作中,找到可行的策略與對的方法,全力以赴。
新的一年,願大家都能立下目標,找對方法,努力去做。
(作者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黃麗秋採訪整理,專欄每週一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