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創業家精神 走出新格局

瀏覽數:3052


  現今顧客都對領導人寄予極嚴格的要求,而且股東也不會對經營失利的領導者留情面。實際上,雖以企業領航員自居,卻導致公司經營脫軌的領導者有越來越多的跡象。因此,現代領導者的考驗不在於他成就了什麼功業,而是在他離開位置後,會有何結果;「接任問題」才是真正的考驗。

  最近我應經濟部投資處邀請擔任「台商投資台灣高峰會」主持人,藉由座談方式與國內知名的學界、企業領袖共同探討「傳承與接班,經營永續企業」的課題。期待能透過諸位賢達的智慧分享,協助領導人建立更完善的接班計畫。

  從80年代台幣大幅升值,台商面臨土地成本高漲、勞力不足等問題,正逢東南亞對外開放投資,於是台商開始南進;90年代由於政府開放中國大陸間接投資及貿易,台商從南進轉向大舉投資大陸市場,根留台灣、立足兩岸、佈局全球成為多數台商擴大事業版圖的策略。

  當時,這一批台商赴外地投資年齡都大約在40歲左右,隨著四季嬗遞如今20、30年過去了,這批領導人也都進入坐五望六(50-60歲),甚至坐六望七(60-70歲)的年紀了。即便是未赴海外佈局,而留在台灣發展的企業,從60到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到現在,也都面臨傳承接班的問題。

  根據中華徵信所的研究,在中國大陸1百大上市公司的執行長平均上任的年齡是46歲,而且百大企業中只有3位CEO是原始創辦人;美國前300大企業執行長,大於60歲的僅剩27%,但50歲以下比例則提高到19%;印度近5年執行長平均年齡下降了9歲。然而,當全球CEO都趨於年輕化的同時,反觀台灣百大集團的CEO,60歲到70歲占了40%;70歲以上占20%;40歲以下更僅有10%。

  永續經營好比一場馬拉松比賽。接班人的養成使組織經營沒有斷層,可以應變未來組織成長的需求。因此,在跑道上,相信多數的領導者念茲在茲的,莫不是如何把手中的這一棒交接下去;而接到棒子的第二代,則想辦法調整自身的體質,讓企業的公司治理更加完善。

  CEO的傳承與接班往往最為敏感,也最能牽動企業內的神經,影響更是全面性的。因此,我認為形塑接班文化,首先要認清的是應先「傳承」再「接班」的意義。很多領導人容易陷入一種迷思,認為傳承就是把企業做大、做強後,再傳給下一代。但全球經營環境普遍呈現四低(低成長、低獲利、低信心與低投資)與二高(高競爭、高風險)的特色,昨日成功的經驗並不見得是明日成功的保證,所以要傳承的應是包括企業文化、核心價值、經營理念、願景目標,讓接棒者具有高共識度與認同感,才是永續經營的碁石。

  再談到誰來接班的問題,台灣領導人皆是從創業者;執行者;管理者;領導人;接班人依循組織發展歷程逐步轉變自身的角色。因此,第一代的創辦人容易對一手創辦的公司投射了許多複雜的情感,要他們放手自是不容易。在求好心切的心態下,讓不管是子女或是專業經理人來接班,容易因溝通不足而讓彼此欠缺足夠的信任,導致接班過程衝突不斷,增加交棒的困難度。

  我認為,接班因接班人的不同來源,可分兩種方式來加以說明。

  以家族企業接班的過程,便是有如第一代與第二代兩個生命週期的交棒。經常可見的問題是,二代接班因不了解家業,而選擇逃避、抗拒。因此,第一代領導人可先由自己及創業元老擔任業師、教練的角色,來引導接班人,同時,更必須跳脫只是傳承「一間企業」的思維,將創業的視野、價值觀以及社會網絡等讓第二代能從做中學獲得體驗,讓他們因理解、認同,進而產生興趣,擔負起責任感。第二代才能真正再做20到30年,結合傳統和創新,帶領企業邁向永續成長的道路。

  另外,則是透過組織培育或對外尋覓優秀人才,再藉由接班計畫,蓄積領導人的人才庫。對於接班人才的能力評估,可藉由「分析核心領導職能」/「現有核心能力」/「個人職涯發展回饋」以及「職能養成」等四大構面來確認接班人選的意願及潛力。同時,進一步結合主管、企業教練、導師或人資單位的配合,制訂完善的接班人養成計畫,定期的檢視成果與調整必要的培養方法,而企業的管理規章、資訊系統以及知識傳承系統的連結等,平時也應隨時做好準備。

  我要特別提醒諸位企業領導人的是,在挑選接班人上,應打開雙向思維,無論是傳子或傳賢,以「品德」為選才核心,讓誠信與專業並重。而接班人不單純只是承接第一代留下來的基業,更應具備創業家精神,以「傳承」與「創新」掌握趨勢變革,在未來的商業戰場中生存且茁壯,帶領企業走出新格局。

  (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口述,黃麗秋整理,每週一發表)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