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28連續假日結束,各行各業陸續回到工作崗位,象徵著羊年正式展開。一開春不管是在經濟、產業都陸續出現許多「新詞」。在經濟方面,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女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所提出的「新平庸」(Mediocre growth),意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動能疲弱,難見以往的高成長;經濟學家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用來解釋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力道下滑的現象。在產業方面,大數據(Big Data)、物聯網(IOT);德國的「工業4.0」(Indusrtie 4.0)、美國的「再工業化」、英國的「製造業振興」等。上述的每一個名詞背後代表了一種潛伏的經濟危機,卻也代表一種產業改變的契機。
《經濟學人》形容我們正進入的變局為「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就是說,這是一場繼20世紀初以「大量生產」為特色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百年難得遇上的變局。其主要特色是「數位化製造」,未來將進入協同設計與客製化生產少量多樣化的時代,不難想像企業若不創新求活、轉型升級,就等著被淘汰。
另一方面,從美國總統歐巴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再到德國總理梅克爾都擔心,當該國的製造業為了因應上漲的工資、攀升的土地成本、緊縮的資源而選擇外移、外包時,長久來說將導致國內缺乏支撐經濟成長的重要條件,造成就業機會減少、內需市場蕭條,而削弱了國家競爭力。因此,上述領導人紛紛提出「再工業化」的政策,加強推動先進製造技術及投入開發新興產業,以回歸提升製造業競爭力來取代金融創新與消費的成長模式。
德國於2012年時頒布「高科技策略行動計畫」,率先提出「工業4.0」。是在生產製造過程中,結合工業機器人、自動化設備、感測器、控制器等先進工業機具,搭配物聯網、大數據等網路訊息,來協助傳統的機械、電子、資訊、網路企業建置「智慧工廠」,來達到「智慧製造+服務」的新商機與營運模式。
除了德國期望以工業4.0提升本土製造業的競爭力外,美國總統歐巴馬則於華盛頓制定「再工業化」、「先進製造夥伴計畫」國家戰略,藉此吸引美國製造業將生產線移回美國本土,創造就業機會。而政策帶來了豐碩的成果。2014年歲末之際,歐巴馬總統於發表國情諮文的演說時,相當地志得意滿。因為,美國由於頁岩油的鑽探所產生的效應,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的石油與天然氣的輸出國家,不僅造福境內駕駛人與去年相比可平均節省了10塊美金的加油費,更進一步吸引了全球的石化工業爭相來投資;此外,美國的製造業也連續58個月產值創新高,並創造了112萬個就業機會,帶動勞工薪資上漲,失業率則下降至30年來新低點,達到5.6%。
面對這一波全球透過先進科技結合物聯網以驅動商業創新模式,帶動經濟成長的浪潮,各國皆摩拳擦掌積極卡位。然而,反觀近幾年來,台灣社會則陷入貧富差距擴大,所得分配不均的爭論中,各式口水多過於茶的負面批評聲浪不絕於耳,這般的社會氛圍著實讓我憂心忡忡。我以為,注重「分配面」的公平正義固然重要,但若能轉念從「供給面」來改善的方法,也可以說用「把餅做大」的角度來思考,方是突破現今悶經濟的根本之計。
因為,我們的確可以很驕傲的是,中國大陸快速躍升為世界工廠、世界市場,其幕後功臣莫不是因有台商拉動大陸龐大的製造業體系的優異成果。今日,隨著製造流程的智慧化、自動化、雲端化的趨勢席捲而來,所需要的是具備統整機械、電子、資訊、物聯網等全面科技的能力,不僅是我們所擅長,更具競爭力。而且,在這過程中,更能協助企業從過往依賴廉價勞動力與資本的資源驅動型增長,轉變為以價值(V)、速度(S)、創新(I)等要素的新生產力以驅動產業、經濟成長。
試問,如果這時機不是台灣製造業再度崛起的機會,那麼什麼時機才是我們崛起的機會呢?
我欣見政府已經敏銳地嗅出這波全球製造業都在轉型「智慧製造」的趨勢,規劃推動「生產4.0」計畫,並將優先於工具機、金屬加工、3C、食品、醫療、物流、農業等7大產業導入物聯網、大數據以及智慧型機器人,也將進一步邀集產、學、研專家學者、意見領袖,共同舉行產業策略會議來凝聚共識,以挹注產業新契機。
在此之際,過往CPC在推動台灣產業轉型升級的歷程中,從來不曾缺席;今後,CPC更將主動承擔,在協助政府、企業從「製造業」轉變為「智造業」的蛻變之路上,成為推動改變的一股新力量。(本文由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口述,黃麗秋整理,每週一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