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年輕求學的時代,周遭總有一、兩位同學的功課非常出色,成績經常名列前茅。但相對於課業上的成就,他們對人際關係、待人處事就顯得比較遲鈍與笨拙。我們就會調侃地說:「你真的是個只會唸書的機器人」。
科技進步,世界是平的,更是跟機器人搶工作的時代!到了2021年時「會唸書的機器人」會因為高效率、不會鬧情緒而成為最受企業喜愛的員工。而衍生的是情況是機器人可取代從事文書、行政、業務、工程師等中階工作的員工,形成人力市場的排擠效應。
職場將呈現「M型化」,只剩下擁有尖端專業知識且能夠解決的菁英份子,或者是從事自由工作或兼職提供服務的微工作者,中階工作將不斷被取代、重組、甚至消失,改變就業市場的生態。
這便是近日我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看到一則報導的重點,報導中訪問目前任教於日本東京大學(Tokyo University) 數學系的新井紀子(Noriko Arai)教授。該名教授實際上正在進行一項名為「東大君」(Todai kun)的機器人研究,嘗試在2021年讓機器人參加東京大學的入學考試。新井紀子教授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提及,機器人擅長在數學與歷史科目,隨著互聯網、感測器、大數據等技術的成熟與廣泛地應用,智慧型機器人的人工智能可以加強在學習語言、文化閱讀的能力。也就是說,當機器人透過學習與演算可以破解人類較為幽微的情緒、思考模式後,便能超越大學生的能力為企業創造出更高的工作的績效。
同樣的,人力市場多了機器人競爭的趨勢,也引起美國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的重視。該公司的研究報告提出,智慧型機器人將促使各企業與組織重新設計職位,加強工作自動化,以節省聘僱員工以及支出福利的成本。所以,有些工作會被取代,但新的職位與工作內容也會產生。這正是如麻省理工的經濟學家大衛‧奧特(David Autor)所提出的「勞動市場兩極化」的現象,指勞工就業日益分成兩大陣營,一邊在就業市場很吃香,另一邊則是處處碰壁,中間階層則會逐漸凋零,而且這個趨勢會持續很久、很久。
年輕朋友們,究竟該如何在經濟發展平庸、職場M型化的波浪潮中不落水、不滅頂,還能一個翻滾踏準時代的節拍?
這幾十年,我帶過很多人。根據我的觀察,後來能有所成就的年輕工作者,莫不是清楚地展示出一種價值,那就是自己可以幫助公司增值什麼。當然,現在的環境,我相信他們更將這種價值Upgrade到另一種價值,那就是自己能超越「機器人」是什麼。而「價值」(Value)來自那裡呢?相較於過往著重在探討擁有多種知識、技能的I型人模式。當未來,機器人在這幾個方面都將有更優異的表現時,我反而認為偏重「內心(Intrinsic)」驅動力的新「I」型人(紐約時報專欄作者丹尼‧品克稱為I型行為),方能凌駕趨勢,協助年輕工作者站上制高點。
新「I」型人受內在激勵的人會因內心有股想掌握自己人生的欲望,因此認真努力,披荊斬棘奮鬥不懈;為自己的責任許下承諾盡責到底,因此能高效規劃工作時間、工作方式、團隊夥伴。歸根究柢,新I型人擁有自主、專注以及目標導向的特徵。他們會全心投入求取進步,讓自己更上層樓,這股追求卓越的也使得他們擁有更大的格局,為自己與組織創造價值。
年輕朋友們,未來就是現在。在M型化職場環境,我鼓勵儘快蛻變為決定未來的新I型人,去開拓寬廣的人生。(本文由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口述;黃麗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