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率團參訪德國企業,深入了解德國企業如何實踐工業4.0,觀察到在保時捷(PROSCHE)汽車公司的精實生產線上,每一個管理環節中,持續創造以人為本、快速反應與客製化的優質生產環境,將生產管理的運作思維,從使用端需求作為出發,提供優質且人性化的工作場域來優化生產效能。另一家企業,是德國最大商業應用與企業資源規劃(ERP)思愛普(SAP)軟體供應商,SAP將大數據應用在分析足球運動員的生活行為、生理數據、臨場表現、疲勞度等指標,並將這些綜合體適能報表提供給足球隊教練,作為配置球員攻守位置及更換球員參考,透過如此科學化的數字管理,不僅能夠發揮球員的最佳能力,同時能保護球員免於過度上場而受傷。SAP軟體供應商,同樣體現了以人為本、快速反應與客製化的效能。
在這兩個案例中,共同指出工業4.0不同於以往革新之處,在於工業4.0的精髓從以往僅關注產品被製造的過程,轉換到關心產品被使用的過程,甚至發覺連顧客都難以發現的價值需求,也就是說,無論是製造業、商業服務業或是農業,都必須將經營思維導向從使用端價值需求作為出發,提供客製化、快速反應的產品與服務。
然而,當前許多企業誤解工業4.0是添購工業機器人來取代人力,或是必須投入大筆資金跟時間,將工廠改為完全智慧自動化生產。一旦落入這樣的迷思,就會陷入線性思考,憂心自身資源不足,而裹足不前,錯失為企業建構快速反應或預測市場升級轉型的能力,實為可惜。回想1980年代,中國生產力中心在協助企業導入自動化時,也在破除同樣的迷思。在每一次改革的過程中,並非一定要提昇所有的硬體設備和系統,關鍵是要從管理精進的角度去看其需求。以B2B的工具機製造商而言,當其將產品賣給車場的同時,將自身從製造商to B的角度,進化到to C的角度,從使用者體驗設計思維去思考可精進的空間,這就是邁向4.0的第一步;又例如紡織廠也是,如何去迎合消費者多元需求,為消費者創造出差異化與客製化穿著體驗,這就是邁向4.0的第一步思維。我們一定要瞭解,不是一昧追趕大數據、物聯網、機器人,就能達到工業4.0,惟有從市場使用端思考,才會有智慧工廠、智慧化服務的需求,這是一定要打破的迷思。
為接軌國際產業發展,行政院於去(2015)年9月核定「生產力4.0」發展方案。中國生產力中心(CPC)為了協助台灣中小企業接軌生產力4.0方案,依據行政院生產力4.0科技發展策略會議與經濟部工業局生產力4.0產業推動計劃之定義,正發展一套從製造業、商業服務業到農業,用以評量生產力提升之綜合因素及指標。希望協助台灣企業能從正確的觀念開始,系統性地導入調整體質的解決方案,並有效接軌國際,提昇競爭力。以下3點建議,作為文末的提醒:1.對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生產力4.0仍屬新觀念,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法人、協會,應以正確的方式,持續向民間企業傳遞生產力4.0的發展觀念。2.企業應就現階段的能力,有所評量,以有效的工具和標準,精準釐清自身經營的水平。3.提昇生產力的過程,應以全盤性考量,導入環環相扣的整合性解決方案。(本文作者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