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農價值鏈翻轉看天吃飯

瀏覽數:2159


 

    進入夏季氣候,天氣一天比一天悶熱。根據電子媒體報導,受氣候變遷的影響,今年清明時節不僅罕見地沒有「雨紛紛」,反而出現太陽高照;而原本4、5月的梅雨季至今還等不到雨水,眼看就要變成「空梅」現象。異常的氣候連帶地讓南部「水情」緊張,像是台南將進行階段性限水,而首當其衝就是農田灌溉作業,由電視中看到皮膚黝黑、滿臉風霜的老農民難過地看著「無田水可巡」農田的畫面,真讓人看了心不忍。

智慧生產翻轉看天吃飯宿命

 看天吃飯是數十年來台灣農民無可奈何的宿命,而全球化的浪潮進口農產品增加,大型跨國農企業導入自動化提生產效態、國際品牌行銷全球等威脅步步進逼,讓原本就因勞動力老化、經營規模小而且產銷成本偏高的農民難以招架,而陷入更嚴峻的生存競爭。綜觀從台灣農業的生產力演進可分為:
一、農業1.0:特徵是勞力密集+經驗密集,主要採慣行種植模式,以簡單器具輔助人力作業的小農生產為確保基本產出的時代。
二、農業2.0:特徵是技術密集+機械密集,開始建立栽培技術搭配資材改良與機械化的農業生產,為追求大量化的時代。
三、農業3.0:特徵是知識密集+自動化密集,藉由生物科技、資通訊科技及自動化機械農業規模生產,為講求精準、提升產值、重視品質的時代。
四、農業4.0(智慧農業):特徵是智慧化+數位化,透過智能生產與智慧化管理,提升農業整體生產量能與效能,為追求消費者成功、信賴的時代。

 由上述農業生產力的演進,不難發現農業經營價值創造已經從土地、勞力、資本等因素,轉換為「創新」、「服務」、「品質」以及「形象」等要素,倚賴的是從「顧客導向」的觀點出發,根據顧客多元的需求,發展出更多元的商品與服務,在滿足顧客需求之餘,還要為顧客創造出更多的附加價值。由此可知,建構創新並突破的營運模式是先決條件,而創新的營運模式則涉及品質精進、流程再造、人員升級、組織再造,進而衍生出文化與品牌再造工程。

當務之急強化經營體質

 鑑於台灣多為小農經營、習慣單打獨鬥而且規模都很小,未必有錢、有閒、有人,無法一步到位做到企業化經營。如何能踏出成功的第一步?依我的觀察,當務之急是從強化「經營體質」做起。不可諱言,過去多數台灣農夫所處的是生產自己做,風險自己擔的環境,若遇乾旱、澇汛、風災、寒害等天然災害,往往只能無語問蒼天。所以,若要強化體質應把「知識」與加強「管理」當做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達到智能化生產與智慧化管理。

 舉例來說,南部地區因極端氣候引發農田灌溉水源不足,並影響農作物收成,增加生產風險。應該透過整合資通訊技術,利用在農地裝設感測器的方法,進行農作物生理感測(品質、營養、生長)等;農作物環境監測(土壤水分、光度、溫度、濕度、病蟲影像)加以與過去氣象災害歷史資訊來進行媒合,同步建構地理資訊系統(GIS)等空間大數據作為分析決策模組,藉此避開在高風險性區域栽種作物或改種植更具有適應性氣候變遷的品種,達到提升農業整體生產效能與產能的目標。

監測3要素打通任督二脈

 事實上,從台灣農業生產力發展歷程及全球農業發展的趨勢來觀察,從政府到企業都應掌握資源、人(勞動力)、產業的趨勢變化,方能打通經營的任督二脈。就以資源層面為例,由於氣候暖化導致可用資源短缺,必須更重視跨域資源整合的創新研究;再以人(勞動力)構面來說,隨著勞動人口高齡化,人機協同農輔具、應用雲端科技智慧栽培模式,是不可或缺的助力;而產業方面,農業產銷講究效能、彈性以及應變,進一步結合電子商務,重視食品溯源,促使產品與服務受到顧客信賴與滿意。因此,由資源、人、產業交織成人口結構改變、電子商務、綠色環保、資源效能再提升及跨領域科技整合等將為全球及台灣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值此關鍵時刻,面對國際競爭,CPC未來將持續提供創新農業模式輔導,引導農業融入智慧、綠色及文創元素,促使台灣農業朝高值化創新加值及跨域發展,進而連結製造業能量來擴展農業資材與農具機市場,透過智慧農業技術以開發應用產業價值鏈升級轉型打造出「智農價值鏈」,同時,也將積極輔導台灣優良廠商赴先進等國家標竿學習,提升企業競爭力與國際接軌。(本文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

【當您每天被煩悶的會議與行程追趕,更需要隨身顧問讓您腦清目明,決策有據。連結張寶誠總經理粉絲頁,洞見觀點不漏接:https://www.facebook.com/pg/Dr.PC.Chang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