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得空閱讀了《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一書。這本書集結了中央研究院老中青的學者,透過文獻探討、田野調查等方式,探討台灣經濟為何1990年舉世稱羨的「奇蹟」演變迄今的「衰退」,試圖整理出影響因素,進而剖析典範轉移的脈絡。
根據研究,台灣在創造經濟奇蹟之後,適逢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政策,促使台商將許多人力、物力、技術等資源西進,建立超大型工廠,也成功打入國際供應鏈。不過,時代要拋棄企業,是不會打招呼的!由於中國大陸經濟政策轉為產業升級與區域發展平衡,台商面對前有國際品牌大廠努力捍衛市場通路技術領先地位,後有「紅色供應鏈」追兵的威脅;而新南向市場則面臨文化調適與投資落後中、日、韓等國的困境而無以為繼。形成學者口中的「葉克膜經濟」,也就是長期依賴有害自身的體外循環,但一旦停用則將導致自身經濟衰竭。
看到這裡後,我忍不住感傷也感觸良多。回首台灣經濟發展的歷程,多少都能看到CPC顧問的身影穿梭其中。超過半世紀以來,CPC一直被視為企業的導師或企業的醫生,我們持續地藉由教育訓練、深度診斷、駐廠輔導、出版書刊、活動廣宣……等各種方式,貢獻所長,目的就是要協助台灣企業透過不斷轉型升級而脫胎換骨、日益壯大,讓台灣產業的根扎得更深,腳步站得更穩,不為時代的浪潮所衝擊而消失殆盡成為市場泡沫,CPC與企業共同打過那美好的一仗!
生產力低落競爭力下降
不可諱言,自2008年下半年起金融海嘯重創全球經濟,至今多數國家的復甦之路依舊蹣跚。而台灣這幾年,不僅國家競爭力評比下滑,經濟成長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生產力」則出現欲振乏力造成企業經營成效不彰,是產業外移、人才低薪的主因。所以,我經常提醒企業界:「沒有生產力,哪來競爭力。」
近年來我持續倡議生產力再造的觀念,呼籲具競爭力的企業需要視「生產力再造」為企業永續經營的常態,並將之當成組織經營重要的內在修為。尤其是自2012年德國提出工業4.0產業政策後,有感於多數企業陷入唯有建置智慧工廠、添購大批的機器人與設備,即是接軌國際潮流的迷思,由我親自帶領業者前往德國、日本等先進國家考察並釐清業者的疑慮與迷思,已於CPC 60周年慶時,於國際期刊發表「新生產力再造」之論述,並獲得諸多迴響。
使用者導向的智慧製造
邁向智慧時代(Intelligence Era),企業必須整合創新科技,協助組織從績效導向轉變為使用者導向轉型成智慧企業,不僅有助於企業提昇營運效能,創造以客戶為核心的體驗式服務,更能進一步打造全新的商業模式,迎戰短鏈革命與紅色供應鏈等全球產業變革。因此,在經過一年半的研發,本月初我們在中區辦事處發表「CPC MES+智慧機製造執行系統」與「智慧機上盒/智慧線上盒/智慧料架揀貨盒」等系統整合工具暨「MES+智慧製造體驗道場」啟動儀式。協助企業透過即時化、可視化功能的智慧管理系統,有效管理原物料、設備、人力,來達到快速回應市場大量客製化的市場目的;同時,進一步輔規劃完善的人才培訓以及學習道場,協助企業蓄積高效能的生產力。
智慧製造再造奇蹟
我在會中致詞也強調,現今生產力定義不再僅是談勞動生產力,而是談總合生產力,重點是蓄積人才智慧資本。1982年時CPC便率先啟動「工業自動化服務團」,帶領企業轉型為自動化、資訊化至目前再進展至智慧化生產。在這過程中,我體察到企業轉型的條件,除了硬體升級,還要整合軟體系統,這兩者少不了更重要的碁盤是「管理」的能量。就在2015年CPC進一步提供「生產力再造成熟度評量系統」,協助企業檢視智慧製造認知度及本身智慧製造實踐狀態,以深入掌握到自家企業還有哪些需要精進的地方,在精進的過程中如何透過用政府、公協會以及CPC等法人機構、學界提供媒合能量,接軌國際新趨勢。
再談到各企業積極推動工廠設備「機連網」,達到提供大量客製化服務的目的。但生產工廠中要讓機械加工、組裝線上、製程檢驗及物料管理等協同作業是相當複雜的,必須透過嚴謹的物聯網加上即時的數據(Data)掌控與分析,才能達到遠端即時生產效率監控、警示、預警的目的。我們提供企業完整的解決方案,除了MES+執行系統外,也研發「智慧橋接盒3系列」硬體設備,著重在人機互動與設備效能管理,擷取管理的相關數據,來執行即時監控設備相關參數與品質效率,即時推動改善與預應來提昇設備效能。
可以這麼說,智慧製造是企業未來一定要走的路,CPC不僅絕不缺席,更廣邀例如:法國施耐德、國內的和椿科技等廠商進行策略合作,藉此搭建「企業智慧製造發展服務平台」,來協助企業打造彈性又敏捷的智慧化企業。當然,這是一條對的道路,卻也是一條不輕鬆的漫漫長路。CPC會繼續撩落去,也與企業並肩拼下去,期望這些積極作為能讓台灣從未竟奇蹟重返奇蹟,進而再創奇蹟。(本文作者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