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走出農田 智財化告別悲情

瀏覽數:1785


 熱帶低氣壓帶著旺盛的水氣在上個月重創南台灣,極端暴雨讓嘉義、台南、高雄幾個縣市一下子成為水鄉澤國,不僅多數民眾家中頓時變成蓄水池,也造成百人受傷、萬戶停電。更嚴重的是,台南與高雄的街道馬路,更因大水衝沖刷路基,竟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坑洞」,讓駕駛人行駛路上,一不小心就會誤入坑洞而受傷,真是險象環生。

 儘管暴雨過後,各界也上緊發條進行災後重建,但南部因豪雨成災,農業首當其衝。可想而知,接下來果菜產量跟價格都將大幅波動,又逢中秋佳節將至,民眾勢必因昂貴的菜價而抱怨連連。這一連串的情況都因極端氣候變化所導致,而且一年比一年嚴重。根據國際研究機構預測,若是全球平均溫度持續上升,在未來,出現百年豪雨的間距將越來越短,可想而知對農業的衝擊將更為巨大。除了對農民的遭遇感到疼惜、不捨之外,我們是不是有更積極的因應之道?

荷蘭科技農業拯救食荒

 我們在思考台灣農業的發展時,先以荷蘭海克茲旺這家企業的解決方案為例。根據《國家地理雜誌》的報導,該企業的產品型錄陳列的是超過25大類可適應水、旱環境及自行抵抗病蟲害的高產能蔬果種子,而且平均每顆售價不到0.5美元。該公司利用參與荷蘭瓦赫寧恩大學暨研究中心(WUR)研究進行產學合作,將上述高科技種子輸出到印度、孟加拉、中國大陸、以及非洲等國家與地區,協助當地農民降低耕種時受到極端氣候變化與病蟲害導致的風險,增加農作物產能,解決糧食嚴重不足的問題。

 另一家企業,則是透過無人機協助種植馬鈴薯田的農場,取得每一顆馬鈴薯詳細的土壤的化學成分、含水量、養分以及成長數據,提供種植建議書,讓農場的主人可以根據氣候來彈性地調節產能,避免果賤傷農。

農業智財價值新主張

 事實上,荷蘭與跟台灣一樣耕地小且零碎,多數耕作者為小農。但是荷蘭強化產學合作、技術研發、整合產銷供應鏈,他們藉由掌握由生產、包裝;出進口(農產品倚賴外銷擴大規模);催熟;零售的產業價值鏈,從花卉王國一躍變成餵養全球的國家。觀察荷蘭產銷供應鏈,不難發現近年來大型電商崛起,新興的產銷模式呈現2種形式,其一是由生產者與國際貿易業者合作,提供農作物由業者銷售給國外的零售業者;其二則是由國外零售業者直接向生產者洽購,並自行負責進口、催熟以及分銷等步驟。由於新型態產銷模式趨於去中間化,從農地直接到市場,也可觀察到價值鏈上對生產者的需求已從傳統的農作物種植,逐漸轉變成農作物的研發、授權、以及維護;而價值主張更從滿足傳統滿足消費者對鮮食需求轉變成為品種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健康種苗育種等,而獲利來源也從傳統農作物買賣轉變為品種的權利金。

凡淹過必留痕跡

 由此可知,台灣農業如何突破小農的產業困境,莫不是從生產到運銷的標準化作業上的每個節點都要充分掌握顧客需求,由顧客需求來串連與整合政府、學研機構的Know how,達到發揮加乘的綜效,以協助青、中世代農民的研發走出農田,再結合智財防護策略,提升農產品的價值及收益,並解決農村老化及缺工的問題。另一方面,由於極端氣候已漸為常態,但凡「淹過」必留痕跡,災後復元工作如火如荼展開之餘,災害風險監測及預警機制更應積極建構,進而擬定風險管理及應變計畫,以達到災害降到最低的效益。(本文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