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的減災管理

瀏覽數:1990


 本月初時強颱燕子侵襲日本關西地區,海水淹沒關西機場航廈,唯一的連外橋樑則被油輪撞斷,造成數千名旅客受困機場等待救援;僅隔2日,北海道又發生芮氏規模6.7的「胆振東區大地震」,引發大規模山泥傾瀉、電力設備受到重擊,著名觀光地區札幌市頓時成了黑暗之都。

 接連的災害衝擊到日本觀光及經濟,尤其是關西國際機場是關西地區唯一的國際機場,每年承載超過700萬名的觀光旅客進出日本,同時,大阪、神戶等城市則是日本半導體、汽車及電子供應鏈的重要基地。根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包括久保田(KUBOTA)、豐田汽車(TOYOTA)、京瓷公司(KYOCERA)等位於大阪周遭的工廠因淹水被迫關閉廠區損失慘重。現今,日本積極展開災害復原與重建計畫,以減少災害對民眾帶來生命與財產的損失,聯外南海鐵路預計18號恢復通車,而機場則預計21日全面恢復啟用。

災害頻率增加 強度增大

 任何災害都是一份深刻的生命教材,尤其是現今災害的發生已明顯朝向頻率增加、強度增大的發展趨勢。根據聯合國發佈的《2015年減輕災害風險全球評估報告》(Global Assessment Report o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5, GAR)指出,由於地震、海嘯、颱風、洪澇等災害導致全球年平均經濟損失達3,000億美金;然而,由於全球化浪潮,企業對投資地區的評估卻僅考量到低勞動力本、擁有基礎建設等生產要素,較少審慎評估該地區遭遇災害的風險及復原能力。偏偏處於東南亞、非洲等國家或地區,相對的在災害防治與風險管理大多欠缺完善的機制,如此造成企業大量資本繼續流入好發災害地區,對經營埋下未爆彈。

風險管控預防災害

 根據GAR的解釋,災害是風險未得到管理的體現。因此,企業必須做的是風險管理而非災害管理,並將其融入追求永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GAR提出掌握風險管理的3大原則,分別是:

一、前瞻性風險管理:啟動災害復原與重建當中,應防止新的風險的發生或積累。

二、糾正性風險管理:通過早期預警與準備,減輕現有的風險。

三、補償式風險管理:加強應付日常與突發風險的能力。

 換言之,風險管理應包含評估;偵測;演練;處理;檢討;分析;修正等步驟,是一種PDCA(計畫、執行、查核、行動)的循環流程,面對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先以評估模式進行分析及偵測作業;針對主要缺口,加強軟、硬體及應變組織的補強。多數災害發生時大多有預兆,藉由定時偵測、發掘徵兆,擬定計畫、審慎演練,加強風險管理共識,唯有預防作業進行的越徹底,處理的速度與成效就越能提升。

 舉例來說,企業對於身處於多風災或地震的投資區域,可能會發生的情況,包括停電、淹水、橋樑斷裂,土石流等災害,便可結合衛星通訊之災害監測系統與決策支援系統,以及風險地圖的應用,定期舉行防災演練;亦即應依各區域的災害度與脆弱度,擬定各階段的人力、物資、及產業供應鏈調度的優先順序,尤其是平時就要建置各種工業生產線的防護以及備援系統,並且定期更新檢測,降低企業營運風險,方能在災害發生時以最短及最快的時間恢復運作。

以「人」為本的關懷

 當颱風、地震帶來毀滅性的破壞,所有的生命與財產都顯得極端脆弱,對受災民眾的心理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創傷;對企業而言,他們每一位都是克盡職責的員工、認真負責的主管。因此,秉持以人為本,尊重人的生命的尊嚴和財產的安全是第一要項。除了持續 關懷員工的身心健康外,組織更應該關懷員工受創的身心,由直屬主管、人力資源,外部心理輔導專家來共同參與,協助員工解決個人身心健康問題,讓他們能再度全神貫注投入於工作。

 看看日本,再回過頭來想想台灣近年來地震、颱風等各種天然災害接踵而至,可見極端氣候影響的已非單一地區,單一國家,建議政府與民間可以攜手,並更積極地與國際減災組織體系進行實質的合作互惠,了解國際關於災害防救的新知識、新技術來提升對國內防災能量的重要參考,藉此擬定預應性的風險管理,全力避免各種災難於未來重演。

 (本文作者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