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

瀏覽數:4121


 

 中美貿易戰進入第二回合讓全球關注。然而,更讓企業主憂心的,卻是另一場「價格」與「價值」的拉鋸戰:應該投入大量的資源購買機器人、把機械設備都裝上機上盒連網路來建置智慧機械,銜接智慧製造,就能拉開與紅色供應鏈的競爭者距離嗎?還是要更深入的了解後,做歸零思考。

 隨著國際局勢瞬息萬變,台灣企業主的確面臨到許多新的挑戰,要突圍就要升級轉型。這也是近來媒體報導,政府為加速企業投資智慧化機械設備,導入智慧製造,端出添購設備的企業可以申請抵減營業所得稅額的「牛肉」,目的就在提升產業升級發展的速度,早日展現成果。不可諱言,近30餘年來,台灣除了半導體產業能夠傲視全球,似乎少有其他產業可與其相提並論。我們錯過雲端(Cloud)時代,又跟物聯網(IoT)商機擦肩而過,的確需要在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畢其功於一役。但是,升級轉型應從思維革新,進而帶動行為翻轉;以台灣皆為中小企業的經營特性,不從智慧製造創新思維貫穿智慧機械的產線變革,筆者憂心會事倍而功半。

智慧機械成就智慧製造

 「智慧機械」為蔡英文總統推動「5+2」創新產業政策,是台灣產業升級轉型重要方案中的關鍵產業。然而,企業若以為智慧機械即是建置自動化工廠,則是過於窄化產業的發展性。實際上智慧機械是將台灣最擅長的精密機械導入數位科技,透過智慧產線進行智慧製造,形塑出少量、多樣化、即時性的生產體系,以提高生產效能,降低成本為企業蓄積高值化的競爭力。

智慧製造驅動國家競爭力

 尤其是面對全球景氣的持續低迷,世界各國都期待提振生產效能,帶動經濟成長。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觀察,從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全球經濟成長仍屬緩慢;預測2018年全球經濟成長可達到3.9%,但是從區域來看,如:美國(2.9%)、德國(2.2%)、日本(1%)、新加坡(2.9%)等經濟體成長比例卻呈現落後,若加上極端氣候、勞動降級等天災人禍的風險,促使美國陸續祭出多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歐盟與日本除了跟進量化寬鬆,也透過財政政策促進景氣回升;而2012年德國提出「工業4.0」(Industry 4.0)產業政策,更激勵各國提出相對應的產業政策,例如:美國的AMP計畫;日本提出的日本產業重振計畫;韓國倡議製造業創新3.0策略;中國大陸推行中國製造2025計畫,在在說明全球生產製造朝向智慧化發展下將驅動二大質變效應:

一、由量化生產進化為多元客製化的量產服務模式,產業供應鏈加速垂直與水平數位化;

二、能快速反應或預測市場需求,達到顧客成功理念,並創造永續經營的競爭力。

 為達到上述效應,智慧製造必須涵蓋二大核心:

一、智慧工廠:智慧化生產系統及過程,網絡化分散式生產設施的實現。

二、智慧生產: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3D打印等工業生產過程的應用。

 也就是說,智慧製造包括:智慧工廠、智慧生產、物聯網及大數據(Big data),藉此建立從生產者到客戶以及供應商之間採購、物流、製造、倉儲等各個環節整條價值鏈Real time的串聯,達成大量客製、高效生產、自主決策以及維運預測的目的。

顧客導向翻轉戰略戰術

 依據筆者帶領國內企業分別前往日本發那科(FANUC)、德國賓士汽車(Mercedes-Benz)、博世(Bosch)、SAP等代表工業4.0領先企業的考察心得,智慧製造的源頭是以顧客導向為準繩。係因隨著全球消費型態的演進,由於數據分析、雲端應用、IoT以及AI等科技進步,不難發現企業與顧客接觸的節點已從實體店面轉變線上購物(O2O)、全通路購物(Omni-Channel ),進展到客對廠(C2M),進而改變了原先品牌業者與通路商為主體,由廠商生產的大量生產(B2C)模式,催生了由顧客驅動智慧生產與銷售(C2B)新商業模式,導致產業的態樣、人才的職能、價值鏈都在翻轉。

 因此,企業若一心認為讓機械設備上網就是導入智慧機械,是犯了戰術上的錯誤;而以為智慧機械就等於智慧製造則是犯了戰略上的謬誤。這也是筆者在國際期刊發表論述時,提出為何現階段台灣企業仍無法達成接軌工業4.0目標的原因,就在於整流化不足、合理化不足、物流與資訊規劃不足,導致在製程彈性不足,精實生產與管理能力失調,難以蛻變為締造顧客成功的智慧企業。

全球對接智慧製造

 台灣過去引以為傲「又快又好又便宜」的工廠管理能力、產品製造能力,已經被有主場優勢的陸企及成本優勢的東協各國蠶食鯨吞。現今,筆者認為企業建構智慧機械以導入智慧製造,可先由導入「精實管理整合系統」作為碁盤,透過標準化為核心,建立流程、機制、營運、組織、學習、設施精實6大策略;在製程中塑造穩定化、短交期、減少變動、快速反應能力、製程彈性能力、少量多樣,少人化等關鍵領域,來達到強化企業體質;整合資訊化系統,以神經系統概念串聯分散的孤島應用系統,發揮綜效,透過現場改善來提升製造優勢,並配合企業策略蓄積人力資本,採用小批量生產與平準化組裝作業,大幅降低再製品及庫存,全球對接智慧製造。

 這一條引領台灣邁入新紀元的道路上,CPC在ECO system概念下,引導企業即時掌握價值網絡的變化,並且引介亞洲生產力組織(APO)資源,希冀帶動台灣再創波瀾壯闊的新時代。

 (本文作者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