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以來,不只對於民眾造成恐慌,對許多產業來說亦備感壓力,尤以與民眾高密度接觸的服務產業如旅遊業、餐飲業及零售業等衝擊最大。面對員工沒事做的窘境,經營者陸續祭出幾項決策來因應。
不同思維下,一是將員工視為資產,利用眼下空出來的時間資源精進學習,提升個人所需技能,成為恢復生產後的一股助力;二是將員工視為成本,讓員工放無薪假延期開工的同時,亦等同於節省人力成本。除了上述兩種決策,在大陸似乎還有另一種創新的決策正發酵著,它就是共享員工模式。
這種模式在國際上已經非常流行,在國際用工標準中叫做「靈活用工」,不少企業都存在著淡旺季,比如春節是餐飲業的旺季,黃金周是旅遊業的旺季,國際上普遍的做法是,由協力廠商來調配企業之間的用工需求。連鎖巨頭沃爾瑪,幾年前曾歷經關店潮,波及員工達上萬人,此後在三、四線城市布局,便以35%的兼職員工配合65%的全職員工進行運作,避開一、二線城市純電商帶來的衝擊外,做「輕」運作轉型。日本則是Uniqlo展店時與人才平台兼職貓合作,採用了一套全新的用工方案,由1位全職帶領1位兼職,有效縮短新員工所需的培訓時間,實現門店快速複製。根據不同時段的用工需求匹配對應的人手,用兼職替代全職,透過統一招聘、面試、管理服務等一系列代招代管服務,招聘流程流暢快速,保證高峰有足夠的人手,閒時無多餘人員,並且全國門市有效節省32%營運成本。
這次疫情,中國大陸仿效此模式,採的則是企業與企業之間自行調配人力資源,解決特殊時期的問題。將實體店面閒置員工借予線上電商業者共用,說白了就是臨時借用人力,聯合起來共抗疫情,提倡出一種短期新工作模式,員工都經過健康的排查、檢疫、防疫,也經過面試、培訓及體驗才會上軌道。中國大陸已有多家企業如盒馬、京東向餐飲企業借用他們的員工,參與打包、分類、上架及餐飲等工作,可見不少企業並沒有深陷困境,而是趕緊自救。
將員工視為資產與成本皆是對內的一種改變,共享則是擴及更多,加入了外部合作夥伴,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為兩端的參與者創造價值,將員工與企業的效益提升到最大化。由此可見靈活用工模式已蔚為主流,而這套模式正持續向多個行業發展,從超商到物流及製造業比比皆是。
當然,上述作法也有諸多值得探討之處,例如:是否具備合宜的法令依據?如何順暢運作的機制與規範?以及企業與員工接受與否的態度?但看起來未來企業在面對環境變動,營運模式的調整都有可能朝此方向作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