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農情調查變化趨勢與發想

瀏覽數:461


  現行農作物種植面積調查為配合農業生產環境,以約每300公頃作為一調查區段分派1位調查員,並針對該區段進行農作物面積調查。而調查人員實地目測,以往透過航照圖及紙本作為農情調查區塊之對照及紀錄作業,但因調查人員目測偏誤或主觀臆測等因素,可能導致農情調查資料與農作物實際種植面積落差。

  為提升農情調查資料的準確性,並降低逐筆實地調查人力成本、提升實地操作人員便利性,現階段農政單位已運用資通訊科技建立以地籍為屬性之農作物基礎調查資訊,透過行動載具依地籍地號逐筆調查農作物相關基礎資訊,並結合雲端運算技術與地理資訊系統(GIS)套疊、演算,以整合農情區段內作物種植面積資料。惟受限於人力與經費,每年僅能針對部分鄉鎮或特定敏感作物辦理依地籍地號逐筆調查。而逐筆實地調查所需人力高,若無運用適當管理制度作進度追蹤,易使的人力成本沒有達到有效利用及效益的降低。

  另外,僅以衛星遙測技術來判識大範圍樣區作物,若無其他判釋技術作支援,仍有面積及作物判釋結果上的諸多不確定性。因臺灣農作物栽培結構複雜,農田坵塊破碎且面積小,同期栽培作物混雜。受限於衛星遙測技術之準確性,針對相似作物之差異、作物空間分布及栽培面積上的估測,估測總精度不易超過85%。為提升農情調查資訊的準度,未來調查將運用實地目測調查判釋作物建立與衛星遙測兩者協同機制。

  現地調查的目的在於幫助農政單位資料收集/輔助判釋,雖然農政主管機關是最後使用資料的顧客,惟現調人員的現場操作設計優化與防呆程度卻是決定最後調查資料的品質,也因此必須了解大多數調查人員的樣態(Persona),才能回推調查裝置的設計,茲歸納幾點痛點必須進行解藥(Medicine)如下:

  1.調查人員多為在地兼職調查,必須配合正職工作調配時間,雖多為農業從業人員,但因調查時間有限且間隔上次調查時間可能很長,導致難以回想上次調查的細節,而有重覆調查之情形。

  2.平均下來,調查人員最多忍受1個月未領到調查費用,但往往判釋結果尚未明確,如判釋不正確或間隔太久後告知需補調查,短期作物的地貌可能改變或調查人員直接表示不願配合或無法合作調查。

  3.調查人員常面臨現場不可抗力之因素,如臨時暴雨、惡犬或無法進入等狀況,加上調查過程中有遇到受傷、猛獸攻擊等因素需就診,再加上山區GPS定位不準確,易影響調查心態及品質,因此應有相應的配備及調查工具,避免調查品質下降。

  對應未來擬建立專責調查員機制及完善農情調查管理機制,應以終為始,確認哪些資料能夠透過科技或其他軟硬體輔具拿到更精準的資料,讓調查人員停留的時間能夠縮短,以優化整體調查機制,各調查農政單位均各有所長,可針對各方資源與調查需要進行調查方法整合及語言能趨向一致,因此針對3個流程面向,提出整體管理機制的強化建議:

  1.人員培訓面:

  (1) 除採用實地操作外,常判定錯誤的作物也融入考題,並統計容易出錯的題目,調查前由管理人員協助提醒外,進度會議時也亦列為提醒事項的標準流程之一。

  (2) 建立調查人員資料庫及學習履歷(含抽查),除了作為優先調查的次序外,還可喚回調查人員的記憶,並製作QA影片連結及3-5分鐘的標準操作放於雲端及管理平台,不定期提醒調查人員。

  2.現地調查面:

  (1) 地籍部分將最小調查單位縮小至以段為單位,試行調查的時間不會太久,判定速度亦較快,可快速檢核撥款,能有效提高調查人員配合度,並由管理人員進行前端地籍篩選及派工,降低調查人員負擔及增加調查效率;

  (2) 現地調查內容多仰賴現地人員逐筆判斷調查,須與專家討論科技如何導入降低調查人員負擔,可持續提供調查專用手機租借服務,現階段針對風險較高的惡犬攻擊及調查位置判定不準確的問題,或可利用科技協助有:自動記錄拍照位置跟方向,有利於防偽及後端判釋、GPS定位不準確時自動鎖定拍攝模式、自動產生照片編號及打包雲端上傳、自動判定照片作物解析等,並加裝惡犬警示地圖,以確保調查人員安全及調查品質。

  3.資料管理面:

  (1) 手持裝置的開發目的在於完成所賦予的任務,建議能由執行單位直接管控調查人員及調查資料,即時後台更新,針對今年度的優點及調查方法進行使用者介面優化,讓帳號審核、現地調查及抽查等作業能更加順利。

  (2) 除了上述即時與後台連動外,將調查資料上傳時亦包含照片編碼及記錄拍攝位置及方向,以圖像化的方式呈現於後台,將有利於後端即時檢核調查品質及成果展現。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