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浪潮下的勞動市場趨勢

- 撰文者:
- 2020/07/28 瀏覽數:500
最近在製造行業最火紅的主題大概就是「工業4.0」。工業4.0又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蒸汽機發明,由機械取代勞力,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提供大量生產的基礎,實現機器生產機器的境界。
第三次工業革命則運用電子裝置與IT技術,實踐工業生產自動化,而第四次工業革命則是著重在「智能化」,簡單的來說,就是除了在生產製程中自動化之外,更能整合供應鏈即時供貨、因應客戶需求調整產線配置、微調生產設備參數,甚至直接進行不同製程的調整(例如不同顏色、款式的汽車生產組裝)。
有許多人擔心,工業4.0後的製造業職場需求,是否意味著將大幅度降低對人力的依賴導致失業率增加?我們可以從勞動部這幾年的求職求才需求統計發現一些有趣的趨勢,根據統計,台灣地區在正式推動工業4.0智慧製造的2017年起,生產型企業的求才類型,基層人力逐漸下降,而技術類及專業類人員的需求則是逐年上升。
台灣製造業人才需求趨勢表(單位:千人)
國外的經驗更是驗證此一趨勢,根據德國的預測,在2025年德國製造業因普遍落實4.0先進技術,屆時將會有新的職業產生,整體淨增加約35萬個工作機會,同時,約61萬個從事簡易、高重複性工作的包裝/生產作業員,將會面臨被機器人取代而淘汰,轉而從事有助提升人工智慧水準而新創出的人機協作的職業,故在此波職業消長時,累計共創造出約96萬個新興職位(經濟部人才快訊,2015)。
因此,對CPC來說,如何順應工業4.0浪潮,強化輔導企業在相關人員的養成培訓計畫,會是未來主要的業務方向。主要的方向如下:
- 釐清企業智能化戰略。
- 盤點現有人員才能與接受智能化培訓的潛能。
- 進行智能化職能地圖的繪製。
- 人才發展計畫的實施與驗證。
【資料來源】
- 摘自經濟部人才快訊(2015.12.10)。
- BCG(2015), Man and Machine in Industry 4.0: How Will Technology Transform the Industrial Workforce Through 2025?, 2015/9/28。
生產力再造卓越經營服務團
以總和生產力為核心理念,輔以精實生產手法,協助企業從自我診斷、規劃發展藍圖到實踐智慧生產,運用IOT、MES+等技術與系統,建構科技化智慧經營與生產管理體系,使生產營運最適化、價值最大化,提升企業競爭力。
企業內訓服務
引領前瞻學習成長文化、推動創新知識價值方案,是CPC的使命也是我們永遠的承諾。一站式的企業內訓服務:滿足企業委訓需求,量身規劃打造專屬性課程並提供完備的委訓服務。
猜你喜歡

生產力提升至4.0的同時,人才亦應自我要求致力於培養不易被取代的本職學能。我們不願看到機器人反客為主的悲慘世界,不論產業如何轉型進化,都應以人為本,兼顧生產力與人力的均衡發展。

最近數位化這個議題似乎又有捲土重來的趨勢,在2000年左右,我們遭遇了第一波的數位化,那時候我們將重點放在資訊的處理方式,著重對設備或網路的投入。

依據日本總務省於2021年7月30日公佈的《令和3年情報通信白書》,日本企業關注的數位化科技,集中在大數據(42%)與AI(24.3%)。而日本企業認為,數位化面臨最大的課題,依序是數位人才不足(53.1%)、數位化效果不明(32.8%)與資金不足(26.9%)。而日本數位人才的缺口,到2030年將會擴大至45萬人。

探討學習與訓練活動如何從這一波從德國「工業4.0」到台灣「生產力4.0」的浪潮下,重新思考找到新的價值與模式。
文中從德國「工業4.0」高度的產業鏈與價值鏈整合的各項特徵,來探討學習與訓練規劃發展上在訓練方法、手段與觀念應有的新變革模式與思維。

勞動市場缺工己成為業者最大的痛,一來青年族群的勞動力參與率偏低、加上持續退出市場的勞動力,造成勞動市場供需嚴重失衡,台灣企業人力資源正面臨前所未見的變動與挑戰,如何從求職者與在職者的需求及期待,找到讓人才留在組織的關鍵成為人資的課題,本文分別從求才及留才的角度來提供企業一些建議方法。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