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經濟日報「名家觀點」登出的「數位優化VS.數位聯結」一文,限於篇幅,上述文章在網上為1200字。詳細的全文1800字附於下,請企業各界予以指正:
兩年以前德國的工業4.0風潮甚囂塵上,導引許多國家包括台灣都在談論延伸的智慧製造與智慧服務,然而,近年業界探討數位轉型的議題多過智慧製造與智慧服務。其實,數位轉型是企業經營體質轉變的過程,是進入智慧製造與智慧服務之關鍵門檻。
數位轉型之進程
事實上,數位時代早就於現今生活中發生,1998年全球由英國首先推動電視數位化,2004年台灣提出無線電視邁入數位化,2012年5月台灣關閉類比電視訊號後,正式進入數位電視元年。這種將訊號轉換為數據的進程,正是數位轉型的第一步,試圖將所有的事件內容數據化,在數據的基礎上,各種精確的計算與控制將得以實現。
電視設備數位化的過程很單純,只要裝上數位機上盒就可算完成,此時的數位化聚焦在「工具設備」然而產業生產機台要數位化相對複雜許多,不同機台不同語言,從硬體偵測控制到軟體運算,所有流程都要經過標準化,所有數據都要能被可視化,讓生產機台能實現即時監控與預警,進而超前佈署產能規劃。這個階段是當下大部分企業正在努力的方向,我稱之為數位轉型的第二階段,也就是聚焦在「聯結」。
智慧化發展則屬於第三階段的數位轉型。此階段必須在第二階段的基礎上運行才能看到效益。引用貝恩管理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2018)發布的調研結果指出,全球採用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解決方案的企業以倍數成長,然而一旦企業本身基礎不足,仍採用數位轉型工具設備的結果,導入效果皆不佳。在這個階段,透過數據應用讓機械甚至整個產線,具備「對應事件自動回饋與處理」的能力,追求讓機械具備與人類智慧相近的反應能力,進而實現智慧工廠營運能量,也就是工業4.0的完成型態。
數位「聯結」比數位「優化」更重要
近期發現有將「數位化、數位優化、數位轉型」列為論述重點,導致「數位優化」一詞越來越常被提及,「優化」意指完善化,數位優化是組織在原有資訊基礎上,持續改善提升各項經營活動系統化與數位化的能力,這也正是目前大部分企業投身數位轉型所積極之處,但筆者認為有一個關鍵比數位優化更為重要,那就是數位聯結,「優化」只是過程,「聯結」才能帶來結果。當下的優化作為多聚焦於數位技術與數據處理效能的提升,但各種數據資料的聯結,是否能幫企業獲利或幫顧客創造價值才是數位轉型的真正目的。
兩年前筆者開始提倡產業生態系(ECO System)概念,相較於產業上下游概念,產業生態系的關鍵點在於「Better Linking」,也就是「聯結」之意。數位轉型的「聯結」可以從技術層面和價值創造層面來分別思考。
技術層面相較於數位優化著重在資訊技術的優化,數位聯結更著重從整體經營角度,去聯結資訊技術、生產技術、物流技術、銷售技術、人才技能、創新技術,甚至到管理決策技術等知識面向,是否妥善融入數位營運流程。價值創造面則是探討如何以終為始,將數據內容聯結客戶成功與企業獲利來進行妥善串聯,從產業生態系觀點去打造商業夥伴之間的數據內容聯結,讓身處生態系中的每一個角色,在數位轉型過程中,透過平衡、成長、共創,一起走向智慧製造與智慧服務的營運模式。
長遠來看,數位聯結所創造的能量,比數位優化更為重要,因為聯結不只是過程優化,更是將管理者經驗與經營者思維,注入到各種「數據內容」建構之中,在以人為本的潮流中,勢必將走到智慧化系統與人類在各種專業進行更深度的聯結,如此才算完成智慧化的數位轉型歷程。
為企業創造更佳「聯結」
面對轉型的猶豫與焦慮,我們經歷過深知其不容易之處,然而智慧化發展是不得不面對的未來,此次疫情大大加速全球企業數位轉型的進程,不轉型就淘汰,為了幫助企業順利完成數位轉型,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將於Me Bench評量平台上提供一個數位轉型評量系統;包括:組織策略管理、數位科技應用、體系價值創造、顧客與文化生態、商業模式創新等五個構面;讓企業可以評估自身是否已經具備轉型之基礎條件。
另外,在轉型的實踐面,更以精實管理(LEAN Management)理念為基礎,配合顧問多年執行之經驗,發展出精實智造LSM (Lean Smart Manufacturing)架構,先從簡化、合理化、標準化、精實化來檢視轉型流程、定義關鍵數據,先完成數據的價值流程,再整合製造執行系(MES)、機器人偵測器、雲端、大數據(Big Data)、人工智慧(AI)等智慧技術,來實踐具備價值創造能耐的數位轉型。
面對企業之數位轉型需求,生產力中心也努力為此來創建「聯結」;未來我們將建構一個開放式的數位轉型平台,攜手產業、學界、法人與研究單位,讓更多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匯入,也聚集更多的轉型先進技術,用以滿足各種不同企業之數位轉型需求,陪伴企業面對新數位時代,共創卓越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