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產業振興 追求共好

瀏覽數:675

 中國生產力中心(CPC)今年邁入65周年,11月6日以「疫後產業振興之道——人物境共好,平衡、成長、共生」為題舉辦感恩論壇,我於會中提出專題報告,茲特整理如后:

 當1989年英國經濟學家皮爾斯在綠色經濟藍皮書,首次提出綠色經濟概念,後續許多學者持續倡議,並引起各國家、企業甚至人民的共識。30多年來,人類為了發展經濟,不斷在尋求一個平衡式的循環,但疫災卻造成人、物、境各項衝擊。

 面對疫後越來越嚴苛的經營環境,如何再度平衡,不因疫情而回到一個損耗式經濟發展模式,而是以突破思維去打破零和關係,以有限資源創造更大價值,去追求平衡式經濟的共好關係,並在振興經濟路上莫忘人物境共好,成為大家必須重視的課題。

 人造物改境,關鍵在人,希望經由人使物境變得更美好。2008年金融海嘯後十多年來,全球經濟已經不再高度成長,取而代之的是漸進式復甦,當前 Covid-19還在發生,即使疫苗出來也不完全解除人類心理恐懼,全球消費者呈現悲觀,不確定性將使消費者趨向理性消費,整個經濟脈動與活力也將持續受到影響。

身為經營者,要提供產品、服務來創造消費,試想:簡約奢華會走向什麼趨勢?大數據洞察讓行銷策略更加量身訂作,超個性(人)化需求將以獨立消費個體取代把消費者分類及歸類的思維,當消費和所得走向M型化兩端的結果,中產階級將追求更加具價格吸引力、時尚及美感兼備的產品與服務,如同節日限定、設計精美、配戴舒適的台製口罩,持續在通路和市場創造話題一般。

 如何在動態發展中持續追求平衡的境界?關鍵在成長。每個企業組織都希望永續經營,多少年可以稱為永續?我認為,N個百年才是所謂的永續。

 從產業發展來看,面臨極端氣候、糧食短缺、人口老化、少子危機等挑戰,台灣小農經營模式,為了達到自給自足、生產力提升並獲得利潤產值,智慧農業是必然發展途徑,以科技手法將傳統農業生產率提高,無人機巡視農場解決勞動力問題,資訊蒐集分析以提供耕作環境優化決策,未來以智農務農ROI可謂一目了然。

 再者,數位轉型是企業邁向智慧化經營的體質轉變過程,無論是製造業或是服務業,最終目標在實現以人為本、及時反應、大量客製化的智慧製造或智慧服務能力。目前多數企業積極改善營運系統化及數位化的基礎,如何以數位聯結思維,建立企業長期經營發展策略,創造顧客價值與獲利,讓數位轉型落實成效,是必要加速的課題。

 台灣產業群聚發展的普遍程度,在全球僅次於義大利和美國,無論是技術群聚,亦或是特定市場商業主題群聚,企業和企業間應加速打破零和思維,建立互利共生的商業模式,形成體系對外輸出,鏈結國際資源開拓跨域市場。本中心從2007年開始在產業中推動生態系跨域發展,目前已形成6個生態體系,體系成員講求互利共生,不僅是情義相挺,過程中商業模式更具競爭力,以新南向市場為目標,從最難的通路,一路連串B2B到B2C走向新南向國家。

 疫後產業振興之道,我們都離不開這個環境,人物境共好在於平衡、成長、共生,企業如此,人生不也是一樣如此!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