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系列-數據解讀「 分」與「析」

瀏覽數:991
關鍵字:


 

  數位轉型由數據走到應用,最關鍵的一環就是學會「分析數據」,能知道這些數據代表什麼意思這是第一階段,更重要的是能將這些數據與既有的「事實」進行比對,才能找出應用之處。我們一般很習慣將「分析」兩個字一起來說,事實上,這兩個字代表著不同的意思。「分」最直覺的就是代表「分類」,但其實很多人都忽略了其也代表「分際」這個概念,分際代表了這個數據的「解讀界限」我們常常忽略了「原始數據產生情境」。

  如果,某個企業的獲利數據在2020年成長了10倍,我們在解讀這個數據時,很可能拿同一個產業類似規模的企業,一樣有10倍成長的數據來進行比對,預測其未來走勢,但如果回頭去看,你會發現這個家公司是做口罩的,這個數據是因為有「疫情創造需求」這個「情境分際」,所以解讀上應該要找類似情境分際的來比較,才能有意義。所以在數位轉型中,要做好「分」這件事情,就要能對資料產生的背景有各種註記。

  另外,我們來談「析」,前面的分代表著將數據進行分類拆解的意思,而「析」就是要找出數據之間的關連性,一般來說會透過統計工具來進行「比對」找出「有沒有不一樣」,以及找出「數據之間有無因果關係」,在這一部份,當下有很多工具可以幫我們做好,你可以輕易知道在哪裡產生差異、哪些因子之間有相關性,在這一階段最大的問題,在於「將結果丟回真實情境中時,該如何應用」。

  舉個耳熟能詳的例子,透過數據知道「啤酒和尿布有八成機率會被一起購買」,得知這個分析結果後,那請問應該「把兩樣擺在一起,增加同時被購買機率」,還是「兩樣擺分開,反正數據告知我們人們會同時買,擺遠一點讓他們多逛店面」,這兩個哪一個是正確答案?

  其實,真正的解答是兩者都可能對,要看消費者在什麼情境下進行購買,如果是便利商店這種購買目的明確的,就該採用前者,增加一同購買機率;如果是大賣場,顧客多逛一些可能多一些隨機採買,那就應該採用第二方案。由這個案例可見,數據要能用,最後還是要能「模擬最終使用情境來思考」,而大部分的數據分析,缺乏做這一端的資料模擬。聽完這次的發表,您應該知道,企業的數位轉型,除了數據分析專業外,還要有能將數據與真實經營情境作連結解讀的人,才能還原多種可能的資料應用情境。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