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製造業AI生態系之可能性

瀏覽數:1503


  商業生態系統(Business Ecosystem)乃引用生物學中生態系統(Ecosystem)的概念,並將其運用在商業管理領域之中。最早由美國學者James F.Moore(1993)提出,他觀察到當時許多的經濟活動,逐漸演變成跨產業間的結合運行,而不是僅有單一產業獨立進行,因建議以「商業生態系統」來取代「產業」的觀念,其範圍也非常廣泛,包含了企業、客戶、供應商、主要生產者、競爭者、以及其他的利害關係者。

  其後Iansiti & Levien (2004a)也提出相似的概念,並賦予新的解釋為「一群相互連結,共同創造價值與分享價值的企業」。然而其共通點在於,上述學者都發現了整體環境對於商業經濟活動的重要性,即使是立基點再穩固的百年企業,也有可能因為外在不可控制的變動而在一夕之間變得岌岌可危。若不適時的關注周遭環境的變化,只一昧投入在企業本身的成長及發展,稍不留意,就會被新的環境給吞噬,甚至是被取代。

  而在2019年,《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釐清五個觀念,成功創造生態系統」一文指出,商業生態系統的內涵轉變為一個逆向工程,開始由需求端來驅動生產端或供應端的經濟行為,這與Moore在1966年所出版的《競爭的衰亡》中「消費者需求驅動經濟的發展加速商業生態系統的形成」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舉例來說,為了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企業將其生產產品在各大通路上架,並與銀行機構合作提供多元的支付方式。

  商業生態系統跟傳統商業模式的最大不同,就是利他跟利己的差別,成員之間的關係是互補而不是競爭,每個成員一定都具備一些特有的能力,是其他成員缺乏的,或是生態系統需要的。在網路及科技蓬勃發展應用之下,近年AI人工智慧已成為許多企業欲使用的重要工具,若想像AI發展為一生態系,將可以細分為需求端的基石者、生產端的利基者以及供應端的促進者。

  基石者,擁有急迫想解決的產業難題的企業,是促使整個生態系開始互動的關鍵;利基者,擁有可以解決產業難題的AI技術能力的技術服務業者或是於供應鏈間配合的上/中/下游企業,帶領生態系走向AI化;促進者,作為生態系內彼此溝通的橋樑,如公協會、法人、學校,協助整個生態系的運行。

  透過本中心針對國內中小型製造業在AI供應鏈數位串流上的研究,從72家企業(涵蓋六大產業:機械設備、金屬模具、光學製品、電機電子、塑橡膠、金屬扣件)中觀察出各產業間有其共同痛點和AI解決方案,如電機電子業者在鋼件切削加工,要先克服材料問題,才有可能往下發展AI應用。換言之,若要建構製造業AI應用解決方案生態系,必須聚焦在不同垂直產業所需要的特定解決方案上,一旦有業者針對該產業核心待解決議題做出最佳實務,形成一標竿案例,其他企業就有往下推動擴散的可能性。

  對於該垂直產業群聚而言,智慧製造或AI應用的場景是相似的,只要有前例可循,就能如法炮製。如此一來,就可以將核心議題,設定為「鋼件切削加工AI應用解決方案」來去往下發展,結合技術與管理,尋覓專業人才,藉由不同層面去蒐集數據和培養數據模型,進而找尋合適的資訊服務提供業者、法人單位等提供相關的協助,串聯整合出一個產業AI解決方案生態系,不再是企業單點上的努力而是整體線和面的競合與共利共生。

  在一AI解決方案生態系中,由基石者扮演傳教士持續分享最佳實務經驗;由利基者提出各種創新系統技術解決方案,與研究跨產業群聚應用可行性;並由促進者推廣成效來吸引更多業者投入計畫申請,及吸引更多公協會與法人單位進入生態系。

  未來這個模組一旦成熟,就有很大機會從A群聚複製到B群聚,同時,透過生態系的方式去發展每一個針對特定產業痛點的關鍵AI技術解決方案,對於國家重要產業而言,才可能促成生態系中的每一個角色,聚焦在產業群聚智慧化發展的共同迫切問題上,以共生共好的思維,致力於解決共同問題,互相督促成長來不斷追求更好的發展,以持續強化產業群聚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資料】

  • 《維基百科》商業生態系統
  •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釐清五個觀念,成功創造生態系統」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