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少量多樣產品需求與供應鏈管理

瀏覽數:860
關鍵字:


  隨著網路科技發展,資訊速度傳遞快,熟市場消費者更加注重心理層面滿足,對商品的從貨真價實、物美價廉或終身使用,轉變為品牌認同、自我彰顯、情感滿足等個性化消費。而這樣的發展趨勢,也帶動了產品特性朝向少量多樣與產品生命週期短的方向發展。

  而對於製造端的企業而言,生產的特性,自八零年代起,生產與消費的關係逐漸轉為供過於求,製造業從推式生產(計畫生產, Make to Stock, MTS),轉變為拉式生產(接單生產, Make to Order, MTO)。拉式生產根據預期所需完成的產量,而向前規劃工序,不但能夠減少原料庫存,更重要的是,能夠讓生產單位明確地掌握產量及生產進度。但是由於拉式生產需要搭配的各種主客觀條件(持續改進、知識管理、員工自主管理等),絕大部份的製造廠都無法達到理想情況。豐田(TOYOTA)則因為成功施行TPS(Toyata Production System)的看板系統,透由看板系統控制工廠內每一道製程(Process),針對需要的產品在需要的時間內生產需要的產品,完善”向前”的生產流程,而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競爭力。

  若TPS的兩大核心:JIT(Just in Time)與Kanban(看板管理),揭櫫了生產最佳化的真義,吾人以更加寬廣的角度觀之─從中心廠擴展到衛星廠,以整個「鏈」觀之, 則不免存在「局部最佳化」的弊病─為了降低中心廠庫存,反而將庫存的壓力轉嫁到衛星廠。

  網路時代的競爭,是產業鏈的競爭,是時間的競爭,是速度的競爭。面對客戶少量多樣的訂單,面對市場汰換快速,產品生命週期縮減,企業重新思考與審視「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追求從零件供應商、製造開發商、批發零售商等,從生產到販賣過程的效率,從局部最佳化的角度,轉變為夥伴關係,透過整體供應鏈思維,追求整體最佳化,完善供應鏈生態系統。

  企業營運活動,旨在將不同的功能串聯,創造公司的價值鏈(Value Chain),價值鏈由主要活動,如生產製造、行銷等,以及支援性活動構成。而公司與其所處產業上下游串聯互動,組成更大的價值鏈系統,也就是所謂的供應鏈(Supply Chain)。故供應鏈雖然透過資訊科技加值,可以做為一項管理工具,但其實供應鏈管理與企業核心價值、資源投入方式、組織策略等等,是息息相關的。

  供應鏈的定義,依據美國生產及存貨管理協會(APICS):第一,從原料至成品最終消費的過程中,鏈結供應商和使用者公司的程序;第二,公司內部與外部,所有涉及產品生產與服務提供的價值鏈。換句話說,供應鏈涵蓋了從供應商、製造商、配銷商、零售商乃至最終消費者間,所有產生之物流、金流(與物流方向相反)以及資訊流(串聯支持物流與金流)。良好的供應鏈管理,可以降低採購成本,穩定供應來源(如關鍵零組件策略性採購);穩定生產排程,加快產品換線速度;降低存貨提高現金流量,優化配銷條件提高服務水準等。

  良好的供應鏈不易建置,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即供應鏈最終端的需求,其傳遞的訊息與製造商相距甚遠,層級太多,如同傳話遊戲,越往供應鏈上游(傳話遊戲尾端),變異與失真越大,也就是需求越失真。供應鏈失真的主要原因包含:真實需求不易推估,訂單與資訊處理之前置時間,此外批次訂購少量出貨,市場價格變動過快等,此外實務上為了搶生產排程、或是達到訂購數量等,誇大訂單數量亦時有所聞。綜合上述特性,企業(廠商)對於上下游之間的需求,應透過提升雙方資訊交流的比例,降低不確定性、降低批量與價格的變異性,減少誇大訂單與前置作業時間,並建立策略聯盟關係。

  過去乃至於今日,企業之間交往的思維,都是互相不讓對方看到底牌,而各自提出對自身企業最有利的條件,批發商提高一塊錢賣出,往往意味著零售商損失一塊錢。對於「部分最最佳化」的追求,有礙鏈與鏈之間的競爭。供應鏈管理最迫切的議題就是根本性打破過往的合作方式,雙方透過資訊分享的方式,以全體最適為目標,進行意見交換與相互協力合作,即以夥伴關係為基礎,建立雙贏(Win-Win)關係。透握資訊共有,夥伴更容易相互了解,發現問題,進而促進業務效率提升,長久更強化雙邊信賴關係,進入正向循環。

  隨著資訊科技(IT)進步,即使是中小企業,也有機會透過網路等方式,搭配ERP系統等,建立適宜的供應鏈管理系統。供應鏈管理系統幾個重要的功能包含「生產計劃功能」、「生產物流統合計畫功能」、「需求管理」、「交期管理」等。供應鏈管理並不僅是系統導入,我們更應從影響供應鏈管理理論甚鉅的限制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來思考改善手法。TOC由以色列的高德拉特博士(Eliyahu M. Goldratt)創立,顧名思義即是找出系統的限制加以管理,打破將局部績效的加總視為整體績效總合的想法,將局部觀或成本觀重新審視,建立與定義組織整體性目標,聚焦(Focus)改善流程與被改善系統,彌平現狀與目標的差距,創造競爭優勢。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