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COVID-19引發外送平台與電商的崛起

瀏覽數:1569


  2020年對生長在這年代的全人類而言,應該是永生難忘的一年,突如其來的一場全球性災害,在措手不及的狀況下,面對新冠肺炎(COVID-19)的來勢洶洶,頓時整個世界都變了,造成了相當嚴重的災情與死傷,例如:旅遊、航空及餐飲業等。

  在毫無招架能力的狀況下,為了避免感染,大部分國家採取遠距離辦公室,部分國家進行短時間甚至長時間鎖國,全球航班幾乎接近停飛的狀態,僅剩下貨機的正常運行。人們盡可能減少交通的通勤移動,避免人與人的接觸感染,順勢也出現全球的口罩嚴重缺貨。

  我們從來沒有預知或是想過人類社會有這麼一天的到來,根本毫無招架能力,台灣似乎是地球上僅剩一塊相較起來沒有受到嚴重感染的淨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為了避免群聚感染,宣布實行「社交距離」,消費者基於安全問題,減少了去餐廳的次數,餐廳內的座位數調整後幾乎只能容納原先一半的客人數。

  防止疫情惡化的措施,一記又一記得往餐飲業的頭敲下去。此時,只能尋求其他方式找到活路,如:外帶優惠、買一送一或是對折優惠幾乎賠本販售的模式,充其量只是可以讓餐廳可以持續有營運作業進行,繼而帶動外送平台與電子商務的重新崛起跟希望。

  談到餐飲外送,不得不提到在台灣第一個外送餐廳: Pizza Hut必勝客,堪稱全台線上外送平台的龍頭,於1986年登陸台灣,在台北的南京東路開了第一間餐廳,從1991年就開始了它的外送版圖。必勝客不僅在台灣首創線上外送服務,也是全球第一。

  隨後,達美樂、拿坡里等連鎖披薩餐廳開始瓜分線上外送市場,從2019至2020年看似是線上外送平台最「定生死」的兩年,新冠肺炎(COVID-19)的爆發,更加順勢帶動已起步的Uber Eats及foodpanda的戰爭,推出各式各樣優惠,不用出門就可以拿到熱騰騰的美味食物,在韓劇看到的場景已在台灣漸漸的深根茁壯中。

  筆者在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後,分別加入了台灣兩大外送平台,甚至使用頻繁,以下分別就兩家的優惠行銷策略手法差異略作說明:

Uber Eats

  1. 率先推出「優饗方案」,月繳120元即可享有不限次數零元外送費(每筆訂單金額達199元)。
  1. 不定時送優惠折價劵,如:外帶自取滿150元折50元;或是超市外送滿300優惠79折等。隨機贈送許久未使用平台客戶優惠劵或提供10次免外送費。
  1. 與店家洽談優惠,如:滿5張訂單給予折價優惠、買一送一、滿額折價或是送小餐點。
  1. 每月創立新主題優惠代碼,如:七買生鮮(7月)、十全十美(10月)。
  1. 設計團購訂單,利用群組模式將要訂購的餐廳連結給點餐的人,各自點餐完畢後一起統一訂購。

Foodpanda

  1. 繼競爭對手創立「優饗方案」,跟進推出月繳99元即可享有不限次數零元外送費(每筆訂單金額達179元),並命名「pandapro」,甚至加碼推出外帶自取額外5.0%優惠及上千家餐廳專屬pro會員優惠,並且贈送超市優惠劵5張。
  1. 設計達人挑戰徽章活動,集滿徽章門檻可兌換折價劵,刺激消費次數。
  1. 精選特定店家完成外送後,贈送該店家折價劵,希望持續吸引客戶下訂。
  1. 非用餐時段推出滿額折抵,最高門檻為300元折抵100。
  1. 一樣推出團購訂單,甚至在推廣期間給予團購訂單優惠。
  1. 平台頁面置頂會出現最常訂購商家,利用版面投予視覺第一印象,吸引消費者目光。

  綜觀上述兩家平台優惠內容,差異不大,主要決定權在消費者的身上,或是特定的餐廳只有單一平台上架,如知名餐廳「鼎泰豐」僅能在Uber eats上訂餐;故消費者選擇平台的因素,皆從優惠誘因或自己喜愛的店家中選擇;外送餐飲在如此競爭之下,不難發現其實多數的餐廳利潤常常都被平台優惠或談妥的比例犧牲掉了,為的只是希望餐廳能夠持續正常營運,走過這場肺炎風暴。

  根據經濟日報的報導,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尚未減緩的趨勢下,反而加速外送市場發展,2020年前6個月民眾餐飲平台刷卡金額達約新台幣55.7億元。後疫情時代外送市場持續成長,全年規模有望突破百億元。這對Uber Eats、foodpanda的業績而言,無疑是預料之外的驚喜。

  整體外送市場原本看似仍處在成長階段,因新冠肺炎(COVID-19)大大提高市場佔有率。而規模較小的平台則試圖以「創新」跟「差異化」打進市場;大型電商的蝦皮、旅遊平台的klook及KKday也在這波影響中試圖跨足餐飲外送服務,以彌補受到這次肺炎的重大衝擊。

  既減少交通的通勤,此時電商平台的戰爭也正悄悄展開,甚至帶動「跨境電商」的成長,參考MBA智庫的說明,「跨境電商」是指屬於不同的關境(實施同一海關法規和關稅制度的境域)的交易主體,透過電子商務平台達成交易、進行支付結算,並透過跨境物流將商品送達、完成交易的一種國際商業活動。

  目前跨境電商的貿易模式主要分為企業對企業(B2B)和企業對消費者(B2C)。且並具有以下六大特性:

  1. 全球性(Global forum);
  2. 無形性(Intangible);
  3. 匿名性(Anonymous);
  4. 即時性(Instantaneously);
  5. 無紙化(Paperless);
  6. 快速演進(Rapidly Evolving)。

  儘管目前在台灣,疫情控制得當,民眾大多回到正常生活型態,以目前的國際情勢來看,疫情並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結束,隨時都可以再經歷下一次高峰。因此,許多以觀光客為主要客群的零售業,都必須要想辦法持續維持營收與生存。民眾的購買通路已不受限於國內,網購的觸角已延伸至國際。

  根據全球市場研究顧問公司Kantar統計研究,國際電子商務僅在2020年上半年就成長41%,顯示疫情大流行後讓民眾轉向線上購物。台灣電商在同期銷售額年增達17.5%,一線電商如:PChome網路家庭、momo及蝦皮購物等。顯示新冠肺炎(COVID-19)產生相當具影響性的蝴蝶效應。

  疫情之後的電商,勢必要有更蓬勃的發展,在實體世界幾近停擺的同時,數位世界的建構,才能讓整體社會維持正常運作。

  2021年我們已身處「後疫情時代」,新冠狀肺炎(COVID-19)爆發後,改變了人類許多的生活型態,包含遠端工作興起、保持社交距離的生活模式,失業率和非典型就業增加。外送平台與電商產業共同為人類世界爭取更多效率與時間,人們的消費習慣而在無形中漸漸被養成,進而促進整體經濟發展,創造更多效益。

  目前在台灣,兩者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在疫情結束後並不會消退,成長曲線會趨於較平緩的趨勢,相信未來仍是會以小幅度穩健的持續成長下去。

 

【參考資料】

  • MBA智庫:跨境電子商務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