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國產羊特色,逐步實踐地方創生之路

- 撰文者:
- 2021/12/29 瀏覽數:700
一、產業背景
國產羊產業自我國從民國91年起成為WTO之會員國起,已無關稅保護,隨著紐澳進口牛羊肉的大量引進,在價格上便無法與國外羊肉競爭。在大量的進口肉品競爭下,國產羊市佔率從原先的9%持續下修至5-7%間,使得政府對國產羊產業輔導政策隨著環境變化不斷調整。
而首當其衝須面對、處理的問題,就是進口羊肉片口感不佳造成消費市場對於羊肉腥羶味的既定認知,除了秋冬進補羊肉爐及少量走入高級餐廳的法式羊排、丁骨等特殊部位外,因進價比較平民,羊肉被定位成熱炒類小吃為主,但進口羊肉以放牧為主,成本低、疏於照顧,羊肉腥臊味不佳,必須透過各種烹調手法壓低味道。
隨著消費者對於原型食物跟食品健康衛生等需求日增,導致羊肉的接受度較其他肉品低,市場持續萎縮等惡性循環,但若能勾起消費者對於國產羊的鮮美好吃與健康衛生,未來或許是可發展的契機。
而國產羊肉的優劣勢非常明顯,優勢在於口感跟風味極佳,但飼養成本過高,國產山羊體型較小,換肉率相較其他肉品偏低,受限我國消費習慣集中於秋冬進補,其他季節買氣低落,季節性因素導致牧場端不敢貿然增產。
我國多數牧場約300至500頭,飼料多仰賴進口,導致末端售價差額約4倍,近期受疫情及船班影響,兩者差額縮小至2.2倍,但仍需盡可能降低生產成本,才有機會走入生鮮超市等通路,如結合在地作物研發新型飼料,不僅降低成本,更可增加食材油花,同時採用一定標準的飼料配方,落實共同採購制度,這都是政策可以努力的方向。
而提到國產羊肉就想到彰化溪湖,彰化溪湖被稱為國產羊的故鄉,為台灣最大的山羊飼養集散地,飼養端透過中華民國養羊協會成立FGM、GGM標章制度協助提升飼養品質,近年更成立了第一家羊肉產銷履歷的分切加工廠,以履歷把關國產羊從產地到通路的食品安全。
但消費市場對於羊肉已有既定刻板印象,消費者平常不吃羊肉且單價貴,導致銷路不佳,因此通路少有願意上架國產羊肉,消費者也幾乎沒有機會看到,因此在政策上,鼓勵生產端建立自有品牌及走向通路,以政府資源讓國產羊品牌擴散於各大通路上,並發展自己的線上通路,逐步擴大消費者的能見度跟累積品牌價值,生產端方能有信心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羊肉的單價,賣越多賺越多。
不過,雖然國產羊的美味吸引了眾人的目光,但也面臨和許多的農產業一樣,以國產羊為主的溪湖也不敵高齡化的困境。為找回國產山羊的產業生機,讓青壯人口回流羊產業,開啟地方創生的復興計畫。
- 創生第一步:培養本土黑山羊,優化大理石花紋
因為季節性因素,國產羊的生產不穩定,時常「供不應求」。如果不能喚起消費者對於國產羊的認知意識,將難以在眾多肉品市場中脫穎而出。
為了創造產品差異性,特定研發結合國產地瓜的飼料配方,增加油花,並隨著市場化的競爭,畜試所復育了台灣本土黑山羊,並改良品種縮短上市時間,並隨著五星級私廚的使用,也成功讓台灣黑山羊慢慢被國際看見。
- 創生第二步:研發新產品創造高值化
國產羊屠體均重約在40-50公斤之間,大約有20-25公斤的廢棄物,由於飼養成本較高,國產羊同步進行透過開發更多的加工品,隨著科技進步,運用精準控溫、舒肥等手法提升熟食水準,提升風味跟預備生產,降低人力需求。
另研發滴羊精跟及設計各種未能被利用的部位,包含羊內臟、羊血、羊骨、羊油等,藉此讓以往停留在屠體及肉品形式,就往外銷售的國產羊,能往第二級機能食品、生技商品、寵物商品等多元邁進。
- 創生第三步:結合牧場、學校與餐廳,擴大國產羊市場
近幾年受Covid-19疫情衝擊改變國人消費模式及對國產肉品消費的需求日增,使我國內需市場大增,消費者更重視食材的產地來源,藉由這股推力打造國產羊特色、進而推動地方創生能量、為產業找到新的成長動能。
但考量畜產品與農產品特性差異截然不同,消費者在選購之時也有差異,必須隨著消費趨勢調整經營步調,將既有產品及服務推廣給更多不使用的消費者,同時維持目前的既有消費市場。透過今年政策導入的產業輔導,嘗試積極打造國產羊特色,逐步實踐地方創生之路。
- 落實整體產銷、穩定產品供應
面對畜牧產業發展現況與限制,產業化過程中的首要問題,除了整體高齡化現象嚴重,青壯年人口回流緩慢,農二代接手往往仍面臨人手不足窘境,無閒暇時間一心多用,早上從農、忙著產品出貨,晚上還要經營品牌社群網絡,疲於分身乏術。
國產羊產業勢必須透過專業化分工,自一級生產、二級加工、三級行銷,開展特有商業模式,才能更穩定產銷供應的力道,形成新的生產力,種下地方創生的種子。
- 結合六級化產業分工,建構各管道產品良好消費經驗
經由多年產業觀察,盤點透過「人、地、產」資源,尋找畜牧產業發展地方創生的潛在特色,鑒於此,由在地休閒牧場結合國產羊品牌餐飲,來滿足消費者的選購需求,在地農業品牌聯盟商機相當可觀,更能提升消費者良好的消費經驗。
除此之外,亦鼓勵餐飲業者積極使用國產羊為食材開發特色料理並轉型使用料理包或加工品等,持續以宅配、外帶等形式經營,同時讓消費者能接受在其他季節以不同形式品嘗羊肉料理及創造國產羊乳商品多元化,帶動商品新商機,擴大國產羊產業於通路行銷之力道及能見度。
- 以畜產結合在地食材,推動在地消費生產
為不斷灌輸並帶動國產羊乳及羊肉全年皆適合食用之消費觀念、並擴大商品化規模,希望由青年褶子的人才培育以符應產業需求,將產學合作為長期投注的管道。
因此今年攜手高雄餐旅大學規劃以國產羊肉及羊乳為食材,開發具創意概念之料理,辦理創意料理競賽,透過廚藝系相關青年褶子的食材搭配,進一步認識國產羊及羊肉的食材處理方式。
過程中不少產品已非常適合直接販售,都是未來可以搭配擴大的組合來吸引不同族群消費者,比方說羊乳麵包或貝果可主打家庭,羊泡芙、酪梨羊奶跟羊奶咖啡等可走向甜點或網紅店,而這些產品經過競賽認證,味道均相當調和且優質,對於推動在地消費生產更能創造與消費者的連結。
結語 突顯在地農畜產業「國產特色」提升國產羊價值
鑒於養羊產業持續衰退的浪潮下,產業最直接的問題點便是既有傳統通路已不足以支持產業發展,突顯在地農畜產業國產羊特色並開拓多元通路已是必然的結果,我國羊隻飼養過程乾淨,可藉此趨勢為產業再創新猷,惟真正的白地需要更多在地資源累積與投入,才能形成跨產業競爭優勢。
因此必須先將既有產品推廣給更多不使用的消費者,重在於消費者觀念的改變,並透過六級產業化打破限制、突破既有框架提昇國產羊特色以提升產品價值,羊乳部分,以夏天冰冰喝、營養好吸收及健身好夥伴等訴求,搭配各羊乳業者在各大通路鋪點。
羊肉部分則因育成率、品種、飼養方法(飼料)、疾病等因素導致單價高,更遑論與紐澳進口低價綿羊肉競爭,須先創造羊肉與高端消費者的連結,再加上羊肉肉質僅適合燉炒,已限制其可販售的通路。
故現階段仍需要高端通路或消費者支持,高端餐廳追求高CP值食材降低經營成本,但更重視消費者對於在地食材的講究,不放棄與消費者連結的各種機會。藉由新的人事物共同投入挹注產業能量,才能共同在產銷方面努力前進,將點慢慢連成線,打造國產羊特色,逐步實踐地方創生之路。
AKM農業資訊平台
AKM農業訊平台由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所經營,旨在整合過去合作的產、官、學、研顧問專家,提供青年農民、產銷班、農民團體、農企業客製化的服務,進而提昇農業附加價值與生產力,共同開創台灣新農業時代。同時,將台灣農業科技實力擴散至海外,促進國際媒合交流,接軌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泰國、印尼、日本、澳洲等農產貿易市場。
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
本中心成立「在地創生服務團」從在地出發,透過人物境共好的思維,串接一級生產、二級加工、三級服務,結合產官學研各界能量,尋找資源創新價值,打造出真正屬於地方性及能展現與傳承在地文化特色的產業。
猜你喜歡

近年來全球化趨勢影響,羊肉因進口關稅低,以致多家羊肉料理店及調理包業者均使用進口羊肉;氣候變遷影響造成冬天急遽縮短更是直接衝擊羊肉爐等店家生意,對我國家畜產業鏈造成相當衝擊,台灣傳統根深蒂固的食補概念需破壞式創新打破季節限制,應於大量進口羊肉中突破重圍,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通路創新以為因應。如何提升國產羊肉於市場能見度,打破傳統銷售管道,是現階段課題之一。國產羊產業近年許多小農崛起發展,促進羊產業活絡,如何透過新型態零售方式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進而拓展國產羊產業之消費市場與創新商機,是未來努力目標之一。

誰說羊肉只能是冬季限定?晶傳有限公司推出「拾貳月」品牌,讓國產羊肉變身羊小排、羊肉串等多樣料理,1年4季都適合端上餐桌。如今更在SIIR計畫的協助下順利取得淸眞認證,不只串起羊肉的上下游產業鏈,也做好吸納更多元客群的準備。

美豬議題延燒導致國產及食安討論度提升,消費者對於食品來源的重視度亦增高,許多國產羊業者因應時局推出自有品牌打開商機,但光建立品牌是不夠的,如何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通路創新以為因應,並順勢新媒體的浪潮建構各管道產品體驗,強化品牌基礎以發展轉型變革是各業者需面臨的課題,借鏡各國產羊業者如何因應環境積極開拓布局新市場,透過轉變得以支持產業未來發展。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